│首頁台人專欄

學者啊!你們在台灣叫「氣球」!

 前陣子中研院開院會,誰當選院士,似乎沒人在意,反正那些高等研究員像氣球,偶而一起膨脹,引人注目,然後又消失在台灣的天空。倒是楊振寧的出現,很令我憤慨。這個大汽球,不是早飛回中國了,怎麼還畫上笑臉,帶著「小」老婆來台灣享受院士的榮銜和待遇呢?

 更令人火大的是,台灣媒體一窩蜂去拍年輕的楊太太,似乎沒人有一絲質疑:楊汽球飛向東又飛向西,是不是除了「老不修」外,又喜歡「劈腿」呢?記者沒水準,不在乎也就算了,但泛綠的學者好像也睜一眼閉一眼,沒有抗議的動作,任憑楊汽球的笑容來去自如。

 七月十五日,幾個綠營的學者召開記者會,發表希望陳水扁自行下台的聲明。他們認為為了深化台灣的民主和認同感,政黨不應操縱族群意識,陳水扁應因親人和親信的違法貪瀆負起政治責任,自行辭職,立下責任政治的典範,藉此讓本土政權得以延續。

 這些學者中,不乏素有聲望的民主先進,他們的主張也有值得深思之處。只是我看了他們的聲明稿,聽了他們的發言,雖然有剎那的感動,但隨即產生的是陷入「打高空」的迷惘──我無法充分理解他們所謂的陳水扁下台有助深化民主和認同台灣之說。

 當然,陳總統如果自覺有政治或道義責任,斷然辭職下台,或許像石破天驚一般,讓人民刮目相看,有助民進黨提高聲望,讓人對台灣的民主更具信心。但這樣就一定能讓民主深化,讓人認同台灣嗎?

 民主的深化不只在於國人對民主的信心,更在於「理性標準」的建立。也就是說,人民普遍有一個合情合理的標準,用來決定誰該上台,誰該下台。這個標準不能取決於族群,也不取決於扣帽子,更不取決於抽象的感受。以台灣來說,雖然「理性標準」仍不夠普遍,但人們至少不會認同馬英九所謂的「罷免不需要證據」,也不會拿民意支持度作為總統應否下台的標準,這代表台灣的民主深度有起碼的水準了。

 至於國家認同,並非只取決於政治的民主深度,否則以台灣民主自由度之高,為什麼還有不少人像馬英九那樣自認為是「中國人」,嚮往獨裁的中國呢?假使陳水扁一下台,可以讓人以民主為榮,從此自認為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那我絕對支持陳水扁趕快下台。問題有這麼簡單嗎?歷史背景、族群情感、國族混淆、地域歧視等等影響國家認同的因素,都會隨陳水扁的下台而雲淡風輕嗎?

 或許這些綠營學者只為了本土政權的延續,希望陳水扁以下台之姿,表現台灣人勇敢負責、不戀權位的精神,讓民進黨重拾了人民的信心。如果他們的目標是這樣,倒不失為一招妙計。只是這「詛咒給別人死」,對陳水扁有失公平。

 想想這幾年來綠營學者的表現,跟陳水扁比起來,實在五十步笑百步,對台灣的國家認同,恐怕也沒貢獻多少啊!看到吳乃德「中研院助理研究員」的名號時,我不禁又聯想到楊振寧。當楊先生打著院士的招牌,在台灣南港的院區出入時,不知吳乃德有沒有出面抗議,叫他滾回中國去?如果沒有,那他等於縱容兩岸通吃的傢伙,還談什麼加強對台灣的認同呢?對於中研院通過禮遇諾貝爾獎得主的條例,楊振寧首蒙其利,吳乃德有沒有基於對台灣的認同,聯合學者予以譴責呢?我也沒聽說過。

 沒有抗議、譴責也罷,我素所欽佩的吳乃德、范雲以及那些過去默默支持黨外而我從未沒聽過的學者們,近年來他們有沒有努力上電視、到處演說、下鄉教學或開個部落格宣導民主真諦和台灣意識呢?(還是只會自我膨脹?)

 當泛藍的學者假中立,佔領了大部分的新聞頻道,泛綠學者有多少人出來對抗?當惡質媒體勾結政客,大量炒作抹黑議題時,泛綠學者卻不曾用「傳播道德」來加以批判;當中國情結透過統媒大量播送,外省政客和學者藐視台灣語文時,泛綠學者有即時出來反駁嗎?台灣媒體充斥著降低民主水準又混淆國家認同的作為,而所謂的泛綠學者常常是束手無策,或悶不吭聲。

 今天,這些泛綠學者站出來,希望陳水扁下台,我相信他們的動機是愛台灣、愛本土的。只是我多希望他們不是只會「犧牲別人,完成大我」的招式,不只是像氣球一樣,膨脹沒多久,就縮回象牙塔,以為用專業術語就能感動人心。相反的,要像百花齊放,彩球滿天,引領台灣人民走向健全的國度。

(http://southnews.com.tw) 2006.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