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關係首頁

開放十二吋晶圓必然削弱台灣優勢


/劉進興

http://www.southnews.com.tw

 在股市低迷之際,馬英九突然宣布將放寬對晶圓廠西進中國的限制。他以為這是利多的號角,卻埋下了經濟的地雷。

 馬英九說,既然英特爾公司已在大連投資90奈米製程的十二吋晶圓廠,可見規範高科技輸入共產國家的瓦聖納協定已經容許,那麼,台灣目前僅開放0.18微米以下製程的八吋晶圓廠登陸就太落伍,必須進
一步鬆綁。經濟部則說,將邀集業者協商,準備九月開放。

 但人家英特爾投資的只是DRAM記憶體晶片廠,你卻要五毛給一塊地要開放可以生產各種IC、技術門檻更高的晶圓代工廠。宅男忽而暴投,如此決策太離譜。而且應該考慮的不只是瓦聖納協定,更重要的是此一產業外移對台灣經濟與社會的衝擊。

 台灣的晶圓代工獨霸全球,加上相關的設計、測試、封裝,總產值高達台幣一兆五千億,就業人數超過十五萬,是台灣的主力產業。

 中國本來遙遙落後,但2001年開始「十五計畫」(第十個五年計畫),透過種種獎勵吸引台商協助,想發展八吋晶圓產業。儘管台灣極力禁止,但還是有人偷跑。上海的中芯晶圓廠就是由台灣去的張汝京設立,反過來跟台灣競爭的。到了2004年,中國半導體產值已經超過人民幣五百億,十萬就業人口。

 2002年台灣曾為是否開放八吋晶圓廠登陸,從技術流失、資金排擠、產業競爭、影響就業等角度展開政策辯論。最後決定,廠商必須在台灣完成十二吋製程量產後,才能輸出0.25微米製程的舊八吋晶圓廠。

 當時,台灣八吋晶圓廠以0.18微米與0.13微米製程為主,而且因而促成0.13微米至90奈米製程的十二吋產業。到了2006年底,90奈米與65奈米製程的十二吋晶圓廠聚落已經形成,才又進一步開放0.18微米製程的八吋廠輸出。可見,雖然隨著新技術成熟,舊技術遲早要輸出,但「遲」與「早」之間必須小心拿捏,才能避免喪失產業優勢,因而覆亡。

 2006年,中國開始「十一五計畫」,要發展0.13微米以下製程的十二吋晶圓產業,並以2010年達到三千億人民幣產值為目標。半導體產業始於美國,1980年代日本崛起,1990年代移到台灣跟韓國。現在中國野心勃勃準備接手。達成此一目標的捷徑,不是引入英特爾的單一工廠,而是吸引語言互通,文化接近的台灣高科技人才,上中下游整批複製台灣的晶圓產業聚落。

 晶圓產業對台灣無比重要。縱使不談政治,單就國與國的產業競爭,台灣也必須小心翼翼,防止被取而代之。90奈米的十二吋製程目前仍是產業主流,即使個別企業施加壓力,政府也必須站在國家整體競爭力與人民就業的角度,將之留在台灣。馬英九豈可急著加碼,幫競爭對手建立產業體系,削弱自己國家的優勢呢?

 茲事體大,馬政府不能只跟業者協商,必須邀請在野黨及社會各界廣泛討論,不可急著在九月定案。

 

http://www.southnews.com.tw0200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