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關係首頁

中資對台灣金融之衝擊──開啟「台灣版金融海嘯」的序幕


/黃天麟

http://www.southnews.com.tw

 序

 引進外資(尤其是中資)先應以「來台投資設廠生產工農產品」,方有助於經濟(民國五、六十年代的台灣及一九九○以後的中國均如此)。若不然,所引進的必然多屬「投機性」或「近投機性」資金,只會興風作浪,不利於總體經濟。

 但不幸的,此次政府對中資之開放,卻都著眼於對台灣證券、房地產及銀行等流通服務業,若依此方向持續開放下去,台灣之技術流出、股權之喪失等事小,一個台灣版金融海嘯即將默默地累積其能量,終將爆出一場難以收拾的浩劫。

 一、中資對台灣金融之衝擊

 在正常的行為規範下,中資對台灣金融之衝擊約可分為:(一)對銀行、(二)對股市、(三)對房市,及(四)對全體經濟等四個層面,茲分述如次:

 (一)對銀行

 1.設銀行、設分支機構及參股

 中資來台設銀行之誘因不多,因在台灣,銀行業已飽和,且具競爭力。是以中資來台初期以設置分行之可行性比較大。

 主要目的,必以蒐集情報、學習技術,附帶會帶有廣結人緣影響台灣之民意等之統戰任務,但總體而言,如只限於分支機構,對台灣金融應無衝擊,應可「自信開放」。

 有人憂慮,中國銀行只要來台設分行,就能分享台灣「金融聯合徵信中心」多年來制度化、長期追蹤採集的聯徵資料,但其實讓中國銀行得此資料後,能多做對中國台商之授信,亦非一樁壞事,起碼可以分担台灣的銀行對中國台商之放款重負。

 依非正式統計,台商累積對中投資金額已達四千億美元(折合台幣13兆元多),所需設備及週轉用資金亦達十兆至二十兆元,若全部取自台灣的銀行,必使台灣的金融資源為之枯竭,不利於在台之企業(註:依資本適足率比例8%計算,銀行所能授信之金額不得超過其淨值之12.5倍,即一百億資本只能承做到1250億之授信),換言之,台商之規模已大到已非台灣的銀行所能包辦應付,必須由外銀來分担其需求。

 是以此時中國銀行之參與應無大礙,甚至是可以歡迎的(註:投資中國之台商由當地銀行融通必要資金是正常的做法,如過去來台投資的美、日商亦均由台灣的國銀供給其營運資金)。

 中資銀行對參股或許還比設分支機構更有興趣,但參股多屬「近投機性」投資,獲利後就會了結賺取差額,對台灣銀行股價形成一股波動因素,長期而言對台灣整體經濟並無助益。

 2.收購

 中資收購台灣公股銀行,因涉及政治敏感,可能性不大,即使有,亦只具指標性意義。

 至於非公股銀行,由於台灣民營銀行均由財團所控制,財團將會極力捍衛其經營權(即只願意陸資參股),所以,中資收購民營銀行之可能性也不大。

 或許陸資所期待的是,數年或十數年後「台灣版金融海嘯」襲台,屆時會有便宜貨可撿,北京或許也會以援台為名注資收購,輕易控制台灣的金融(後述)。

 (二)對股市(證券市場)

 中資來台對台股應屬短期利多,長期即將如外資(QFII)一樣利弊參半,但中資若帶上政治目的,即弊多於利是極其明顯的。

 外資(QFII)依過去十餘年之經驗,雖然進入我國股市之金額(淨匯入)至本年六月底,已達1499億美元,但對提昇我國股市之助力卻不大(註:這可由七、八年來指數一直在四千至九千點間排還的事實獲得引證),反倒是在股市行情中加添了不少不穩定因素,拉大市場波動的幅度,使台股成為國際投資機構(如MSCI)魚肉我國股民之絕佳場所。

 因之,中資之炒股當然也就難予避免,且由於中國人賭性特強,若有部分是操在北京之手,股市之成為「殺戮戰場」應為期不遠。

 利用陸資炒股不盡然是中資本身,主要炒手也會是國內人士,不久前,炒家們高喊「中資來台,股市萬點」、「兩萬點不是夢」,將中資作為炒作的題材,套牢了一堆無知股民的騙局應該還記憶猶新,但坦白言,這些問題非只中資,外資亦有,不足為奇。

 中資之所以令人難予放心者,是它還會帶上政治目的,收購股權,藉以搬運我國企業之關鍵技術,反過來打擊國內企業,阻斷台灣經濟命脈,這應是主導此次開放中資的執政者必須多花心思嚴加管理的地方。

 (三)對房市(不動產市場)

 中資對台灣的房地產有無興趣?中國房地產大亨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來台考察市場後說了一句中肯的話:「台灣不會是中資的市場,台灣市場基本上已經飽和,競爭非常辛苦」。

 他認為台灣房市的陸客投資夢不是大家想像的美好,中資若拿錢到台灣去,一定是只看短期利益的投機來賺錢。正常的投資者都會事先就投資中國(如上海)與投資台灣兩者之間做評估,看看何方具較高的漲價利益。

 答案應已非常清楚,除非帶有政治目的,他們的選擇該是中國。反倒是半中資的台商以衣錦還鄉的炫耀目的,回台購屋的情況會遠比純中資者多。

 (四)對全體經濟之衝擊

 依當今政府對中資引進政策方向判斷,將來中資主要投資對象依序是:上市股票(求獲利外,還有控制經營權之誘因)、媒體、電信、連鎖店等流通業、旅遊、中醫藥等,再來才是房地產,投資設廠從事製造、研發者即是鳳毛麟角。

 對我國產業之轉型、技術之提升幾無貢獻,反而會因中資對媒體、流通市場之投資,進一步激發國人逐鹿中原之「鴻圖」,對國內資本之形成產生負面之影響(近日出刊的旺報是一顯明之例證,雖然它在政府的解釋上算是台資)。

 總體而言,中資來台不若一九六○至一九七○年代之外資,對台經濟貢獻不大,投機性大於投資性,破壞性(如炒股)大於建設性,但在「正常情況下」,對我國金融市場(包括股、房市、銀行、保險業)之衝擊如上述,尚在可應付之範圍。

 二、開啟台灣版金融海嘯的序幕

 經濟的現象是人類個體及組織,經錯綜複雜的經濟、政治、文化活動,交織互動演化的結果,其複雜性絕非數學式的模型所可能算計。以去年發生的全球金融海嘯而言,衍生性金融商品是元兇,但其初入市場時還被捧為「金融創新」,連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也讚譽有加,認為自由市場可將風險做自然的調節。

 只是金融的事本就不如此單純,當人類的貪婪,企業的雄心加入其運作,遇上房市泡沫就一發不可收拾。

 中資來台亦將如此,中資與外資(在此指中資以外的外來資金)不同,台灣又非正常國家,企業、國人受「中原思想洗腦」者佔據相當的比例,若再加上當今政府對中國的「經統」政策,中資來台在「正常情況下」運作的可能性極低,這就是「開啟台灣版金融海嘯的序幕」的背景因素。

 (一)「大開大放」、「ECFA」與「中資來台」之三方激盪,不久必將累積難以估計的金融海嘯能量

 沒有地震的海是平靜的,只偶有颱風帶來的大浪,而海嘯之形成即必先要有海水及地震所放出的能量。「大開放」、「ECFA」、「中資」即正是金融海嘯能量之來源,而最近台灣金經之發展,也正暗示這一海嘯能量在累積之中。

 1.股市的無基反彈

 近日世界經濟浮現復甦的氛圍,台灣也搭上了便車,股市指數一度突破7000點,市值增加了7兆元(由一月二十日的4242點,市值的11兆元,增至8月4日的6955點,市值約18兆元),表面上台灣的景氣正在回春,不過,若觀察國內經濟之實際內涵,即難免令人憂心。

 因為最近幾期,無論是經濟成長或是出口年增率,台灣都是亞洲各國表現最為差勁的國家。失業率冠於亞洲,另一冠軍即是台股的本益比,台股截至七月底整體本益比高達63.52倍,與韓、港、新、泰等國之十倍二十倍相比,真是鶴立群雞。

 與基本面脫鈎,已至為顯明,台股近期之榮景,純粹是消息面及資金面之拉抬,支撐之結果能維持多久,誰都無法預料。

 2.高不可攀的房價

 中資也是當今炒作房市的大好題材,一年多前「大陸建商台灣考察團」來台,某報就以「開放陸客台灣房價可漲數十倍」之大標題,急壞了正在尋屋的買房者。

 今年七月陸資投資房屋正式起跑(七月一日),往後置產炒樓免再申報資金來源,業者得此利多,立刻舉辦「台灣資產價值大翻身」的盛大座談會,製造出「現在不買,以後必後悔」的氛圍,哄抬意味濃厚無比。

 據業者調查,今年上半年各大都會區房價已平均漲8.27%,台北市內湖區高至15.2%,大安區中古屋均價亦破50萬一坪大關。高不可攀的房價似乎仍然不能滿足房地產業者的胃口,日前還在報上揚言,豪宅價格不久將破200萬一坪!

 若預言成真,一間百坪豪宅動輒就非砸下兩億不可,月俸三萬的中等薪資階級,不吃不喝也要556年才能買得到,尋求小小的窩,對中產階級言,已是一件夢碎於天方夜譚的事了。

 脫離了民間購買力的房價能維持多久,就要看業者往後炒作的伎倆了。

 3.大開放、ECFA必將帶來台灣產業的大遷移

 經濟成長是支撐股價、房價的最後憑藉,但偏偏執政的馬政權誤信「只要與崛起中的中國結合就能使台灣經濟飛黃騰達」的謬論,一上任就大開通往中國的所有大門,一年多下來不但未能如預期增加國內之投資,提高廠商之競爭力,得到的結果反倒是產業更深一層的被淘空,競爭力持續下墜。

 原本與韓國相埒的出口量,今年只剩韓國之一半(53.2%),去年我國出口之排名再跌落兩名(第18名),呈現「越與中國結合,台灣的經濟成長力道就越向下沈淪」的慘酷事實。

 但一年多來難堪的數據仍未使執政的馬團隊迷途知返,反而卯足全力衝刺ECFA(與中國之經濟合作架構安排)之簽署。中國亦為此正在推動海西經濟特區,意在簽訂ECFA後立刻發揮吸納台灣經濟資源的功能。

 不讓台灣與東南亞及鄰近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是中國一向所堅持的對台經統策略,以此,經濟上圍堵台灣(表面上以台灣非國家為理由)。

 簽署ECFA後,中國的此一態度亦不會改變,藉此迫使台灣的廠商不得不到中國生產,以Made in China出口,方能享受各國關稅之優惠。問題是,當所有的製造業都遷到中國之後,台灣還剩下什麼呢?

 (二)大崩盤與大洗盤

 跡象已經相當明顯,由「大開大放」、「ECFA」及「引進中資」三大政策所引領之台灣經濟,過去一年多來以及往後數年所將呈現的面貌是:「生產性投資資金持續外流至中國,投機性資金(中資)持續來台補位」。

 此種經濟模式,明顯蘊蓄著一大危機,即台灣的製造業完全或幾已被淘空時,也是投機性資產賴以炒作的實質經濟日趨脆弱之時,也就是說,國內投資萎縮、工作機會日減、薪資所得負成長、民間消費停滯、整體經濟成長率落後,致實質經濟之成長無法支撐由投機性資金所堆砌出的金融高塔時,股市、房市就會開始崩盤。

 就算中國能給予馬政府附加的甜頭(如送更多觀光客、更多資金購樓等)也只是延緩崩盤的時辰,無助於整體局勢之扭轉。跌落的股價、崩盤的房市必使銀行債權(放款)之呆帳一夕暴增,銀行、保險公司之淨值迅速蒸發,外資即落荒而逃,一場台灣版金融海嘯隨之呼嘯而來,誰都無法阻擋。

 去年的國際性金融海嘯,美國以23.7兆美元代價挽救其崩潰,但大家仍不要忘記,此種救市措施之所以會產生效能,是因為美國仍保有世界第一的製造業,它的產值二○○七年高達1兆6000億美元,是中國之2.5倍,占全球製造業的比重為20%,台灣的製造業幾被淘空的情形下,台灣政府實質上業已喪失克服台灣版金融海嘯之能力,其解決或許就要取決於北京了。

 若此,一場海嘯之後,台灣的金融產業就會完全控制在中國老闆之手,台灣也從此元氣大傷,淪落為名符其實只是隸屬於「大中國」的邊陲海島,仰賴北京之鼻息而存。危言聳聽嗎?邊陲化定律【或克魯曼所說的軸心(hub)──輪輻(spoke)效應】會說明一切。(黃天麟/前總統府國策顧問•本文發表於群策會『中資風暴──開放中資來台:引狼入室?』座談會)

 

http://www.southnews.com.tw0200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