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力報告》:「鷹」牌還是「鴿」牌?


/陳雅莉


  http://www.southnews.com.tw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5月22日對外公佈的《中國軍力報告》(Chinese Military Power),發佈這樣一個雙重警告:首先,美國別對中國大規模的的軍事現代化計劃反應過度;其次,別因為解放軍同美國軍事實力相對落後而反應不足。美國對中國軍事現代化過度的反應可能促使美國採取過激政策和行動,挑釁中國而使得本可避免的中美敵對關係變成現實,而這不符合美國長期國家利益;然而,美國如果反應不足,可能使得美國和其亞洲的盟友在中國的實力趕上之後會來不及作提防。

 華盛頓的兩位中國問題專家都一致認為,這一報告既非代表鷹派也非代表鴿派,是純粹中間主義道路的産物。

 「這一報告對中國軍事現代化的評估觀點比較平衡,既不危言聳聽,也不是充滿樂觀情緒。」報告課題組的參與人、卡耐基和平基金會的中國專案負責人史文(Michael Swaine)說。他說,參與這一為期一年多的課題組集中了美國絕大部分中國軍事觀察家,雖然這些人中軍人研究者也有參加,但是民間學者,包括政府前任官員,還是占了課題組參與者的絕大多數。史文認為進行這一課題研究有助於中國軍事觀察家在一些問題上達成共識。

 五角大樓在去年夏天也發布了有關中國軍力的一份報告。史文說,「同五角大樓的報告相比,對外關係委員會的這份報告沒有那麽危言聳聽,但是所得出的結論並非有根本不同。中國可能使用軍事威嚇來解決臺灣問題,仍然是美國對中國軍力發展最為擔心的方面。」

 史文認為,這一報告不僅分析了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重要性和帶給美國的挑戰,還分析了中國軍力發展的可能走向。最重要的,是這一報告為外界應該如何觀測和理解中國軍力發展的軌跡和趨勢提供了重要的指示「路標」。

 這份報告要求美國在評估中國軍力發展時,注意以下具體指標:C4ISR(即指揮、控制、通訊、電腦、情報、監督和偵察);(海陸空、電磁、光譜和外太空)聯合作戰演習;精確制導打擊;作戰(後勤補給)支援(包括比如空運部隊和海運能力);和訓練。

 史文對這一報告的七條建議比較滿意,認為如果這些建議能夠被採納,將更好地促進美國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認識,減少中美雙方的誤會和誤算。

 史文在過去兩年來一直在各種場合呼籲,中美之間加強軍與軍交流和開展危機管理方面的對話,他的建議終於在這一報告的正式建議中得以體現。具體來講,報告建議兩國召開關於危機控制問題半官方性質的會談,因為不管是轟炸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事件,EP-3海南危機等,都說明兩國應該改進他們期待和解決潛在或事實上政治軍事危機的方式。

 華盛頓重要的智庫藍德公司(Rand Corp)的中國問題專家麥艾文(Evan Medeiros),對這一報告的評價是「正好走中間道路」,「提供華盛頓關於中國軍力的粗略共識性意見」,「提出重要問題,但是並未給予聳人聽聞的結論」,或者用中國人常說的官話來講,是「全面、合理和公正的」。他認為這是為什麽這一報告沒有提出什麽驚人發現。

 麥艾文反對有些媒體的見解,認為去年五角大樓的報告是「鷹派」的報告,而對外關係委員會的這份報告是「鴿派」的報告。「你不會把這份報告的主持人之一海軍上將普理赫定義為『鴿派』,」他說。「五角大樓去年的中國軍力報告是所謂的資訊報告,對外關係委員會的報告是調研報告。」

 「這份報告提出對中國軍力評價的任何結論的『暫時性』。報告本身最重要之處在於提出,就我們知道解放軍的軍事能力和未來發展這一事實本身,並不代表我們能夠跳到一個位置來確定地評價中國的意圖何在。」麥艾文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

 他認為,這一報告的另一個貢獻,是教育對華盛頓對華政策爭論不甚瞭解的人,美國對中國軍事現代化發展的評價「有分岐和不同聲音」。

 雖然美國政府最高層在9/11之後對改善同中國關係更感興趣,雖然這份報告代表目前美國對中國軍力發展一個大致的共識,而這一共識看起來並不將中國看作美國的同等競爭對手,麥艾文說,這並不是說關於美國對華政策的討論就此終止,也不代表美國不再將中國看作一個重要的潛在威脅。中美關係目前的一個事實,是這些將中國視為美國重大威脅的人說出自己意見的機會更少了,而另一個事實是中國看待美國的眼光也在逐漸改變。

 「中國正在認識到並且接受以美國為首的單極世界這個現實,」麥艾文說。

 他認為,這份報告在兩個方面將幫助美國理解解放軍,一是報告提供了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的經濟、政治和技術大背景,以說明這一進程可能會受什麽因素影響;另外報告提出了對中國軍力評價的方法論問題。

 這份長達94頁的報告,是由美國前國防部長布朗 (Harold Brown)、前美軍太平洋總司令及前駐京大使、海軍上將普理赫(Joseph Prueher)以及專案負責人亞當.西格爾(Adam Segal)率領的由44位專家組成的「中國軍力專案小組」獨立課題研究組(Independent Task Force),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完成的。

 根據美國對外關係學會會長萊斯理.吉爾伯(Leslie H. Gelb)在報告的前言中所講,這一研究的目的是不受美國黨派政治影響,而從務實的角度來評估中國軍事現代化的趨勢,以「避免在冷戰時期美國曾經有過的對前蘇聯類似評估的巨大和沒有事實根據的搖擺」。

 雖然中國軍費很多年來漲幅顯著,但是,報告說,中國政府在其他領域持續增長的財政需求可能在長期壓抑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進程。這份報告認為中國的國防預算比自己公佈的高出兩到三倍,約為670億美元,高於俄羅斯(650億美元),日本(430億美元)和英國(380億美元)。

 在技術上,雖然中國在商業技術上引人矚目的進步使得中國已經變為一個高效率的生産中心和全球市場越來越有實力的競爭者,但是,中國在將經濟實力轉換為軍事實力方面進展緩慢。中國在自我研製,生産和最重要的整合軍事系統方面能力有限,其原因在於軍隊發明創造和購買的體系,與其民間經濟不同,掌握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官僚機構和國有企業手中,而這些機構的生産率落後於非軍隊和非國有機構。

 為了彌補其軍事技術的弱點,中國儘量從其他國家購買先進技術。然而,從1989年後,所有美國和歐洲軍火商都割斷向中國的供給。

 這一獨立課題研究組認為,應當繼續對中國的這一禁運政策,從而延緩中國的武器現代化步伐。但是,報告也認識到,只有美國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政策,對中國武器現代化會影響較小。因此,美國的外交政策的一個首要目標,應當是同其他主要的武器供給商保持共同立場,共同承諾不幫助解放軍提高延伸其勢力的能力,並繼續保持不傷害美國同中國商業往來的出口管制制度。

 中國會集中精力來對付國內挑戰,包括保證順利的政治權力交接,處理銀行壞帳和可能的銀行危機,實現法律制度的現代化,減少正在增長的失業、社會和地區的不平等,打擊猖獗的政府腐敗問題,改善環境,對付艾滋病、SARS和其他公共健康危機,抑制公共不滿情緒等。

 為了能集中精力對付國內問題,中國領導人總體上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尤其是和美國的友好關係。中國的這些需要和優先考慮,使得美國有可能通過外交手段影響中國軍事現代化的計劃以及其威脅使用武力的政策。

 報告批評拿人民解放軍同美國軍隊比較從而強調其發展落後的分析方法。中國決定對臺灣使用武力的決定可能並非是基於簡單的中美台軍隊數量和質量比較。獨立研究組也警告小心,不要將人民解放軍的想法同中國文職領導人的意圖直接聯繫起來。

 獨立課題研究組認為,美國可以特別關注某些軍事能力發展,因為這些能力的發展有可能為解釋中國的意圖提供線索。但是,中國軍隊的能力不能自動地說明其文職領導人的想法。

 雖然課題研究組認為,美國軍隊在今後至少二十年同中國在任何一個戰區或任何規模的直接衝突中最後會取勝,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任何一次軍事衝突的結果是完全可以預測的。這一不確定性在因為臺灣的可能衝突中尤其明顯。在這一場衝突中,誰是「勝利者」將最後取決於中美台的政治決心、臺灣的軍事和政治反應、美國軍事和政治反應以及這三個社會的公共輿論。

 獨立課題研究組在中國對臺灣的姿態是否表明其更大和更具戰略意義趨勢的問題上看法不一。一些人認為,中國的崛起和其在地區的擴張會使其走上同美國利益和在本地區承諾的義務碰撞的道路;然而,其他人卻認為,臺灣問題和美國在本地區的戰略利益並無連接。

 後一組研究者認為,中國和美國發生「大國」碰撞並非歷史必然。對於這兩組學者來說,雖然妥善解決臺灣問題並不一定就保證美中不發生更大範圍的戰略對抗,但是,他們都同意對臺灣問題稍有不慎會加速每種走向這一對抗道路。

 該報告認為,一個自由化的中國可能最終意味著中國採取更和平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在解決臺灣問題上,但是,一個正在進行改革的中國可能更有自信地追求其主權目標。

 為了應付中國軍事現代化所帶來的挑戰,報告提出了七條建議。

 報告總結說,人民解放軍正從要求大規模陸地部隊和「深度」防禦的「陸基」傾向,向以「陸基」和「海基」結合過渡,這一戰略姿態的改變要求一隻更小規模,更機動靈活,技術上更先進的「積極的周邊防衛」能力(active peripheral defense capability)。

 中國解放軍正在追求新的武器平臺,改革發展方案和訓練,以使得解放軍可以超越其海岸線,更遠地投射軍事影響力,以及保衛其前線部署的部隊抵禦包括飛機、潛水艇和導彈等各種形式的攻擊。

 同以往美國出臺的各種報告相比,這一份報告最與衆不同而有新意的是其第一條建議,即關注包括C4ISR和聯合作戰演習等具體能力的發展,以測量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步伐。對於中國軍事技術能力進展的關注主要應該集中在第四代戰鬥機,雷達,空防,空對空導彈,成熟的地面作戰部隊和先進的潛水艇。

 報告建議,美國應該不斷尋找中國軍事發展軌道是否發生重要改變的標記。獨立課題研究組羅列了包括:中國海軍快速擴展海上部隊,任命海軍和空軍擔任人民解放軍高級職務,改變「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發展能襲擊海上船隻的彈道導彈能力等13個標注中國軍事能力發展軌道的「標記」。

 報告的建議,還呼籲美國同中國開展更廣泛的軍與軍對話,同中國軍事對話的中心目標應是促使中國加強國防透明性,但是,在對話中應該儘量取得一些具體目標。

 獨立課題研究組進而建議,除了更多日常兩軍交流之外,美國政府應該邀請有影響的中國解放軍作者來美訪問,因為這些人經常在解放軍的報紙和刊物中解釋美國意圖,所以,加強同這些人的交流會更有助於減少彼此之間的錯誤估計和不實的看法,降低因為相互間由於錯誤認識對方意圖而發生不該有的衝突的可能性。這一建議同時還呼籲美國加強搜集、翻譯和分析解放軍有關的出版物和軍民各自的看法。

 其他建議,包括同中國開展導彈防禦和核武器現代化的戰略對話;呼籲解放軍預算過程更大的透明度。最後一條建議是不斷重新回顧這一課題,因為時間會改變過去預測的結論。(《華盛頓觀察》周刊2003.05.28)

http://www.southnews.com.tw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