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脈動」中的美國學術界觀點


/李燕


  http://www.southnews.com.tw

 關於美國「夏季脈動2004」演習的猜測還沒告一段落,美國國防大學又在自家院內上演了一場「紙上談兵」的「龍嘯」(Dragon』s Thunder)模擬操練。如果說前者將7艘航母聚集在靠近中國海的西太平洋是美國海軍史上前所未有的舉動,那麼直接以台海危機為假想的「龍嘯」演習則更引人懷疑,莫非美軍在台海政策上有什麼新的動向?

 「『夏季脈動』是直指中國的。」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前任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查默斯•詹森 (Chalmers Johnson)對《華盛頓觀察》週刊說,「尤其美國鷹派大將頻訪東亞,有可能是在傳達一個訊息,即美國在臺灣問題上是願意動武的。」 

 與詹森針鋒相對,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亞洲事務高級研究員葛來儀(Bonnie Glaser)提出了相反的看法:「無論是夏季脈動,還是『龍嘯』,都不是針對中國的。繼續關注台海危機很重要,但是將美國的軍演與『反華』掛上鉤,是不正確的。」 

 具體問題上的看法分歧也許正反映出美國學者們對中美軍事「互視」的不同解讀。就像詹森認為「美國一直都把中國視作為潛在敵人之一」一樣,美國國防大學國家安全政策系主任伯納德•柯爾(Bernard Cole)則堅持說:「中國不是美國的潛在敵人。」

「夏季脈動」意欲何為,美國學者莫衷一是

 從2004年6月5日開始,美國的「夏季脈動04」軍事演習正式啟動,並首次動員了12個航母戰鬥群中的7個,同時在全球5個海域展開行動。在此次演習中,美軍將投入50多艘戰艦、600多架戰機和來自陸、海、空三軍及海軍陸戰隊的15萬官兵,堪稱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軍演。 

 「通常情況下,美國只動用一兩艘航母在危險地區顯示武力。就算是真正開戰,90年代以來的兩次海灣戰爭中,也不過動用3到4艘航母。」詹森說,「但這次在統一時間集結7艘航母,則是前所未有。」 

 詹森認為,五角大廈的態度是,「演習不是針對任何國家,或是要恐嚇誰,但是如果真的有人被嚇到,那也是好事。」他說,「國防部的新保守主義者目前把持著美國的外交政策,這對於東北亞安全局勢是非常危險的。」

 但是,詹森的觀點可能只代表美國西海岸自由派的想法,與美國官方口吻則完全相左。因此,詹森教授在《洛衫磯時報》發表如上觀點後馬上引來了五角大廈的非議,他們甚至揚言要「口誅筆伐」,以駁斥詹森的獨特觀點。

 在東海岸,中國軍事問題專家們也紛紛站到了詹森的對立面。柯爾和葛來儀明確否認「夏季脈動」與台海危機的聯繫。「美軍並沒有在太平洋上進行不尋常的航母集結。七艘航母的加入都是按照長期計畫現在正在行動,在同一時間到達既定海域:四艘分佈在東、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兩艘到達西大西洋,一艘在美國沿海,從東岸的諾福克到西岸的聖迭哥之間遊弋。」柯爾解釋道。

 但有意思的是,保守派中國軍事專家理查•費舍(Richard Fisher)雖然也持此類觀點,但在接受《華盛頓觀察》週刊採訪時卻提到,「七艘航母同時聚集南海,是因為中國現在對臺灣的政策越來越強硬,的確需要給中國一個『脈動』。」

 美國學者的分歧令「夏季脈動」的真正動向難以琢磨。於是,《華盛頓觀察》週刊走訪了「當事人」臺灣一方的意見。臺灣政治大學教授丁樹範這樣解讀,「夏季脈動是否針對中國要從兩個層面看。首先,冷戰後,美國面臨軍事上的新問題。比如,伊拉克戰爭後美實行『單邊主義』,這就要求航母基地到處救火,靈活運用海軍和空中資源,因應各種危機。因此,為了檢驗、訓練自己的新能力,美國發動夏季脈動不是針對中國的。」

 但是,他話鋒一轉,「如果從美國冷戰後面臨的戰略危機看,除了中東的恐怖主義外,朝鮮半島的核問題和台海局勢就是它最關心的。從這個層面講,「夏季脈動」就是針對中國的。」

「龍嘯」被媒體歪曲了

 同樣,當美國國防大學在7月12日進行了代號為「龍嘯」的模擬軍事演習後,美國媒體紛紛將之定位為「因應台海危機」的舉動。為此,美國國防大學發言人大衛•湯瑪斯(David Thomas)在接到《華盛頓觀察》週刊的採訪要求後,主動打電話來澄清:

 「『龍嘯』演習在台海緊張局勢期間進行純屬巧合,並不是針對任何特定國家舉行的。演習雖然以台海危機為背景,但主要目的是要告訴人們,這種情況下戰爭的複雜性,決策的艱難性,任何一點微小的差別,都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湯瑪斯說,「9.11發生後,美國的安全意識在提高,我們的演習主要是為了教育議員們和各部門的主管,告誡他們在作出戰爭決定時要慎之又慎。」

 「龍嘯」演習全部由電腦類比和沙盤推演進行。參與演習的包括參謀長聯席會議、太平洋司令部、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家情報委員會、國務院和商務部的官員,另有14名國會議員也在場觀看演習過程。

 柯爾完全認同湯瑪斯的說法,他對《華盛頓觀察》週刊說,是媒體為了追求「轟動」效應誤導了公眾,作為指教者,他說:「『龍嘯』純粹是為了教學目的,並不是美國政策變化的任何暗示。」

 丁樹範則從更客觀的角度分析說,「通常,美國的軍事演習分為兩種。一種是政治軍演(political military exercise),重點在軍事危機爆發之前,對國內、外軍事形勢的假想。如何說服國會議員同意出兵,外交方面是否面臨壓力,美國盟友的表現。例如,美國的東亞第一大盟友日本是否願意為戰爭提供後勤保障,如果日本不參與會如何,等等。另一種則是在危機爆發後真正的軍事演習,討論的是具體的戰略戰術問題。」他說,「既然『龍嘯』邀請了美國議員和政治官員參加,我認為還是屬於第一種。」

中美軍事對視:你是我的敵人嗎?

 作為全球發展最快的經濟實體之一,中國的軍事實力也在相應增加。2004年中國國防支出預算首次超過兩百億人民幣,達218.3億元。雖然,就中國遼闊的國土面積和廣大的人口來看,這只是「溫和增長」,但已足夠吸引美國人關切的目光。更何況軍售解禁的巨大經濟利益誘惑著歐盟,使其一步步突破對華軍售「鬆綁」的心理防線。

 「美國對此很生氣。」費舍說,「美歐之間有很多軍事技術上的合作和交換。歐盟此舉會間接讓中國拿到美國先進的軍事技術,這是美國最擔心的。」

 葛來儀同意費舍的看法,不過,她在接受《華盛頓週刊》訪問時提出了不同的思考角度。「自89年之後,美國和歐盟一樣,一起堅持將軍售和中國的人權狀況掛鉤。因此,目前真正的問題是,中國在人權問題上的發展是否好到足夠令歐盟對其解除軍售禁令了。」

 也就是說,歐盟軍售只是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美國對中國軍事發展的關切。

 「中國的軍事發展不是防禦型的,而是攻擊型的。這說明中國在準備戰爭。」曾在美國極右翼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擔任亞洲研究主任的費舍說,「這不是對美國的威脅,而是把中國自己置於危險當中。中國的軍備上升會引起日本和印度的武器發展,引發軍備競賽。如果中國真的發動戰爭,美、日、印會首次聯合在一起抵制中國。這不一定是直接參戰,而是在政治、經濟上切斷中國的通道,給中國政府施壓。」

 費舍的意見聽起來「危言聳聽」,可以說與詹森的左翼自由派觀點完全背道而馳。在詹森看來,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的表現不盡人意,因此,才將焦點轉移到一直被看作是美國潛在敵人的中國身上。而事實是,「中國現在欣欣向榮的經濟發展是令人樂見的,而把持著五角大廈的新保守主義者們卻將它看作是未來的軍事威脅,若中美之間真是因演習而擦搶走火爆發戰爭,阻斷了中國的發展,實在很不應該。但是,美國總是有一批反華的院外活動分子對中國的發展過度緊張。」

 站在費舍和詹森中間,葛來儀這樣相容中美軍事的對視:「中國和美國都將對方看作是一些方面的互利對象,另一些問題上的競爭對手;如果台海危機爆發,二者則是潛在的敵手。雙方軍隊都在做兩手準備,一方面盡可能阻止戰爭,一方面為可能發生的衝突備戰。」(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4.07.22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