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安瀾:美國對台政策的路線未變


/綜合報導


  http://www.southnews.com.tw

 最近美國高層官員的一些談話,在台、中、美關係中引起一陣陣的波瀾,台灣在野政客評論認為美國對台政策已經趨於強硬,對此,前美國副助理國務親兼國務院副發言人容安瀾(Alan Romberg)說,美方的強硬表態和其政策一貫,並沒有太大的變動;美方2004年連續數次的軍事演習和售台軍備的動作皆是為「維護台海和平穩定」,並非視中國為軍事威脅,更非要「遏制(contain)」中國。

 目前是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高級研究員兼中國研究部門主任的容安瀾說,美國在全球軍隊部署吃緊的情況下,當然不希望兩岸發上軍事衝突,所以採取的是「預防外交」手段,中國方面沒有更好的方法,但發現通過華盛頓到臺北是外交途徑上的最短距離,又有效果,兩國遂在台海危機處理上合作了起來。

 但是,兩國的合作只可能到某一程度,美國管的太多反而給人實行雙重標準的懷疑,所以美方應會謹慎使用它的影響力,不會傾全力替北京做事。同樣,中國也不可能完全依賴美國。中國雖然必須靠美國約束台獨走向,但中國方面也要負些責任,這並不是叫中國改變「一中原則」,而是希望中國至少減低對臺灣當局的嚴厲批評,或許對兩岸關係的改善會有幫助。

 容安瀾在接受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訪問時說,雖然台海一旦有戰事爆發,結果將十分慘烈,但他對兩岸的緊張形勢並不感到特別憂心,至少,沒有像陳水扁提出「新憲說」時那麼憂心,他不特別憂慮的原因有二,一是三月時的公投沒過關;此外,陳水扁五月的就職演說內容十分謹慎,例如使用「修憲」而非「制憲」,是很重要的一點。

 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在探討台、美、中三角關係的訪問稿中,特別評論指出,臺灣擁獨勢力的抬頭和去中國化的趨勢倒是值得北京注意的焦點,雖然國家認同這個議題不會直接帶來戰爭,但卻十分重要。

 該週刊說,從2004年初的公投綁大選,到立委選舉期間的正名運動,臺灣領導人提出的種種政策、口號雖然被許多觀察家評為競選花招、選舉語言,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確產生了上行下效的作用。總統大選時,陳水扁雖僅以區區三萬票勝選,但民進黨的得票率50%卻較2000年的總統大選39%成長了11個百分點;此次立委選舉,泛綠雖未過半,但席次是較上屆增加了一席,得票率也與上屆不相上下。此外,民調也顯示,越來越多的島內居民認同自己只是臺灣人。臺灣的主體意識的確在穩定形成中。

 不過,容安瀾在訪問中強調,「兩岸一旦開戰,中國一定是把美國當成主要假想敵,臺灣有(發展攻擊性武器)這樣的想法只會讓自己成為靶心,對情況並沒有幫助,若臺灣政客認為取得先發制人的攻擊性武器會達成某種遏止的效果,那麼他們是言過其實了。」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4.12.22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