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夾縫中的臺灣危局


/綜合報導


  http://www.southnews.com.tw

 淡江大學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林中斌日前接受訪問時指出,臺灣是『第一島鏈』上最重要的一環,中國若是不能突破第一島鏈,就沒有辦法進入大洋;經濟上來講,沒有辦法進入大洋,就無法取得資源;戰略上來說,不能進入大洋,就不能建立『藍水海軍』,與美國抗衡。因此,台灣難脫在兩大之間浮沉的命運。

 林中斌認為,中國一直以來無法放棄臺灣,現在亦是如此,但是,中國看臺灣的出發點視角卻已有所改變。兩年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就曾公開地講臺灣對中國的戰略重要性,可是以前中國領導人和人民談到臺灣時,都是熱血沸騰地、一副非把臺灣拿下不可的樣子,現在他們看臺灣時,看到的僅僅是臺灣的戰略位置,以及它所帶來的戰略優勢。

 他說,臺灣的戰略優勢除了它在「第一島鏈」上所佔據的重要地位之外,它對中國而言「進可攻,退可守」的優良位置也是不容忽視。

 中國東南沿海會受到外國軍事威脅,因為(敵軍)能以臺灣為(進攻)跳板。例如,二戰時日本就以臺灣做機場,轟炸沿海。此外,沒有臺灣,中國無法確保南沙群島的防衛;沒有臺灣,中國也無法遏制將來日本軍國主義復興對中國所造成的威脅。最後,沒有臺灣,中國石油運輸通道將受到威脅。中國要從臺灣這個防禦出口「走出去」的計畫已是昭然若揭。

 林中斌說,中國欲建立『藍水海軍』的意圖是不爭的事實。中國認為它的海軍必須要『出去』,否則整個中國這麼大的經濟體將無法維持。具有諷刺意味的一點是,最早中國認為有了經濟力量,才能發展國防。現在是要持續發展經濟,就必須要有國防支持。沒有國防,經濟資源沒有辦法保證得到。

 林中斌在美研究多年,對台海局勢和解放軍極有研究,當時,他曾分析中國解放軍的實力增長,希望能夠提醒美國學界重視,可惜多被人忽視,如今他的分析視角儼然成為美國政策圈中的主流聲浪,林中斌也頗有「昨非今是」之無奈。

 他說,美國學者在研究中國軍力時常有三個盲點,也可說是成見。

 其一是時間上的盲點(temporal bias):他們都將中國的軍力想成1979 中越衝突時的程度,反而忽略到時間已經造成許多改變。

 其次是空間上的盲點(spatial bias):美國學者老拿解放軍和美國陸軍比,就覺得解放軍的實力還差美國一大截,但他們沒有看到的是,解放軍並沒有打算,也不需要,攻擊美國本土,但是要攻擊一個小國,可是綽綽有餘。

 最後是文化上的盲點。美國人的衡量軍力的角度,是從能力(capability)和可信度(credibility)出發,而可信度就是刻意的軍力展示。然而,在中國戰略傳統中,隱藏實力(concealment)的重要性遠大於展現力量。美國人不會看《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更別說《三國志》了,所以看不懂中國的「戰場文化」。

 林中斌說,短程的將來,美日台的軍事互動慢慢會增加。其實美台自1997年以來,軍事上的互動一直在穩定進行中,但並不是以讓人注意的速度突然增加。

 最近臺灣參謀總長李天羽訪問五角大樓,林中斌說,這並不是一個特別的單一事件。美國以前就曾經邀請台灣參謀總長到華府訪問,只是台灣的人不太願意去。這些邀請至少在布希第一任,甚至柯林頓第二任就有的。

 林中斌表示,美台關係自96、97年台海緊張局勢過後便逐漸恢復穩定。當時柯林頓政府和五角大樓內部還不知道(事情發生了)要打電話給誰。五角大樓自此算是終於「醒過來了」。

 除了臺灣參謀總長的華府之行外,另一個比較新的發展是,臺灣的空軍戰鬥機飛行員最近受邀參加美國的模擬作戰演習。林中斌表示,這個邀請倒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沒有發生過,顯然,美台的軍事合作近來時有遞增(incrementally)升級的情況出現。

 林中斌強調,另一方面,中美的軍事往來也在同步進展。中、美的高層領導互訪的頻率也在穩定增加中,(兩方領導)打電話的次數、中層官員的(互相)見面的頻率也在增加中。

 也就是說,美國和中國、美國和臺灣的軍事往來是「同時進行」的,其中一方交流「並不會排擠另一方的合作」,對許多只有「單軌思考」(one-track thinking)的人來說,兩邊關係看來是互相有衝突的,的確令人難以理解,但美國這麼做,事實上是「最符合美國利益的。」

 林中斌說,對美國部分決策者而言,臺灣的戰略地位是不可取代的。雖然美國急需中國在全球反恐、防核擴散以及朝鮮核對峙等議題上密切的合作,但短期內,臺灣議題還不至於成為中美合作中的犧牲品。因為臺灣位在第一島鏈的入口處,這樣的地理優勢是無法改變的。美國將太平洋看成是自家後院的『湖』,這個概念自美西戰爭起就存在了。所以,短期而言,美國不會矮化臺灣議題。但如果有一天美國自己都自顧不暇時,那就難說了。

 台日間的友好關係也成為近日東亞戰略焦點之一。林中斌說,美日安保由來有一段時間了。日本也看到中國的軍事現代化較原先估計來得快,(因此有所反應),臺灣早該和美日在戰略方面有更多合作。

 不過,林中斌也不諱言,直指日本目前的情況十分複雜,台日合作前途未明。

 他說,日本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上。一方面,民調顯示,日本人民普遍認為中國不友善,日本外務省或許也是『吃多了鈣片』(態度轉硬)。另一方面,日本人對學習中文趨之若騖,日本商人希望和中國保持和善關係。

 然而,長期而言,合作的趨向會站在衝突之上。一方面日本更加依賴美國,另一方面,日本民間和商業界又不禁『往西看』」。日相小泉近來在參拜靖泉神社之餘,也不忘強調中日間經貿往來的頻繁,光看小泉的態度,就可看出日本人的左右為難,他個人也反應了日本社會整體的不確定感。

 對於臺灣的國防採購問題,林中斌說,臺灣社會缺乏理性辯論空間。沒有讓正反兩方同時提出證據,坐下來針對事實逐一辯論,雙方都是在「扣帽子」。

 林中斌認為,高科技的防衛力量若是沒有的話,他個人最大的隱憂並非對岸的軍事攻擊,而是臺灣未來可能面臨的「非軍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心理、媒體、社會和外交上的威脅。

 他認為,潛艦算是「高科技國防」,而臺灣目前沒有潛艦,只有兩艘老舊的潛艦,和兩艘「沒有用」(useless)的潛艦。而對岸卻有70艘「可以用」的潛艦。中國擁有的總潛艦數已經超越了美國,其中性能比較好的約20艘。中國潛艦的質量、性能雖然不如美國佳,但它不是用來打美國的,而只是為遏制美國干預台海衝突。

 他說,北京的上上策是『不戰併台』(annexation without fighting),最糟糕的策略是軍事的,其中又以『阻美奪台』(seize Taiwan,deter US)為軍事行動中的最佳選項,最差的選項則是『毀台攻美』(destroy Taiwan,attack US)。

 他分析說,畢竟,北京希望拿到臺灣是一個完整無缺(intact)的新娘, 實在沒必要損害臺灣繁榮的經濟,然後再花更多時間重建它。以最少的流血和經濟損害達到目的,才是北京的最佳選擇。

 最後,林中斌認為,《反分裂法》是中國在對台策略上的「失誤太粗心」(blunder)所造成。臺灣自去年12月立法院選舉泛綠的失利,到今年2月扁宋會的「十點聲明」,以及兩岸春節包機等……促進增進台海關係向積極面發展的事件連續發生,中國的反分裂立法卻還是在對2003年10月的公投法作出反應。

 林中斌分析說,中國方面缺乏適當的反應機制,火車頭出站後就收不回了,雖然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3月4日的講話算是『墊了個軟墊子』,經過3月8日王兆國的草案說明,3月14日就通過了。這樣的發展完全是國台辦的過錯,接下來中國領導人應該對臺灣更多地使用「軟的一手」做補救,國台辦的「人事大翻修」也恐怕不遠了。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5.04.01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