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關係(香港篇)首頁

香港回歸中國11週年情勢研析報告


/陸委會

http://www.southnews.com.tw

 ●中國大陸高調介入香港各級事務,框限民主進程
 ●港府合理化大陸介入香港事務,助長「一國兩制」質變
 ●經濟前景尚佳,有利政局穩定
 ●經濟依賴中國大陸日深,受大陸經濟及政策變動影響日增
 ●新聞言論自由與返鄉權受損引關切
 ●國際肯定投資環境,關切普選時程
 ●陸港互動頻密,人口融合成議題
 ●港府提加強台港關係措施,配套與持續是關鍵
 ●178件爭議事件考驗「五十年不變」承諾



 香港移交至今年7月已屆11年,國際如英國、美國、歐盟都仍持續發布香港情勢報告以示關注。渠等報告雖多認為香港情勢尚稱平順,但也關切諸如香港全面普選延宕不定、傳媒「自我審查」惡化、全國人大常委會握有解釋香港基本法最終權力等議題,並呼籲中國應該儘快改善。

 本會每年亦就香港情勢發展提出研析報告,綜合歷年觀察,大陸在2003年爆發「七一」50萬人遊行反對訂立「國家安全條例」草案之後,驚覺對香港局勢掌握不周,隨即調整對港策略,高調介入香港事務,已令「一國兩制」質變。

 在2007年7月港府提出的政制改革諮詢報告中,港府表明特區行使的各種權力都是來自「中央」授權,没有「剰餘權利」,令大陸介入香港事務得以合理化。過去一年中,即見到大陸「人大常委會」否決香港民意支持的2012年普選。大陸駐港機構也高調介入各級選舉,以及藉阻礙泛民主派行使返鄉權,企圖迫使渠等配合北京與港府政策。大陸介入香港事務既深且廣,已令立法會議員擔憂「高度自治」受損,而在立法會動議要求大陸方面不要干預香港按基本法規定自行管理的事務,以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

 在經濟上,得助全球景氣轉好以及大陸刻意釋出多項經濟優惠措施協助下,香港經濟自2003年起表現佳,也消減政治上的不滿情緒。但是,香港經濟也面臨不少挑戰,例如在人力素質提升、經濟轉型與所謂「邊緣化」危機外,人口老化、貧富差距擴大、空氣污染處理等均屬長期議題。而通貨膨脹壓力升高、澳門旅遊會展業的競爭、兩岸直航進展削弱香港中介功能的憂慮,則是近年陸續浮現的挑戰。

 自香港移交以來,台港民間經貿人員往來雖然熱絡,但官方互動受限,此種情形在我總統選舉後雖可望有新的轉變,港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提出包括增加工作經費、擴大邀訪人士及半官方的貿易發展局申請在台設立辦事處等措施,我政府歡迎港府促進雙方關係的進展,但更希望港府能在台設立官方辦事處,俾利處理港人在台事務,並促進台港關係發展。

 陸委會針對中共承諾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作為長期檢視香港「一國兩制」模式運作的指標,發現僅依據公開的資料,中國違反「一國兩制」承諾的爭議事件已達178件(請參閱後附爭議事件表)。顯示「一國兩制」運作存在矛盾及改善空間。

 謹將香港移交第11年(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的整體情勢發展評析如下:

 一、港府合理化大陸介入香港事務,令「一國兩制」質變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2007年6月6日強悍表示,特區行使的各種權力都是來自「中央」授權,中央給多少,香港就有多少,没有「剰餘權利」。渠之言論引起港人議論,但是港府隨後附和。

 港府於2007年7月11日提出有關特首及立法會議員普選的政制改革諮詢報告指出,特區所享有的高度自治是由「全國人大」通過基本法所授予,特區行使的各種權力都是來自「中央」授權,没有「剰餘權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常委會」)隨後在12月29日決定,香港在2012年無法普選特首及立法會議員,但是可以在2017年普選特首,以及最快在2020年普選立法會議員。香港泛民主派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強烈抗議,聲明指出「常委會」否決2012年雙普選是違反香港大多數民意。泛民主派擔心「常委會」的決定並無交代選舉細節,可能導致到移交20年都仍然沒有普選。泛民主派以絕食和遊行方式抗議北京當局的漠視民意(信報,2008.1.14、星島日報、都市日報,2007.12.24)。

 大陸介入香港事務也見諸在各級選舉中。大陸駐港機構香港「中聯辦」高調的公開支持特定候選人,不避諱的動員輔選,不僅泛民主派批評,也引起同為親建制陣營其他候選人的抗議,最終需要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廖暉親自澄清,幹部個人作為不代表中央立場(香港蘋果日報,2008.5.9)。

 隨著大陸干預香港事務日深,已令港人擔憂「高度自治」不復存在。泛民主派議員劉慧卿曾於2006年在立法會中動議,促請中央政府不要干預香港特區內政(明報,2006.12.21)。同為泛民主派的立法會議員李柱銘再於2008年6月11日提出一項有關落實「一國兩制」的議案,再次促請中央政府嚴格規定中央各部門(包括「中聯辦」)和任何地方政府,均不得干預香港特區政府按基本法規定自行管理的事務,以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港府新聞公報,2008.6.10)。

 二、經濟前景尚佳,但仍面對若干挑戰

 香港在移交大陸後,由於全球經濟大環境不佳以及自身經濟轉型問題,致經濟一度負成長,失業率更曾接近8%,令港人對於經濟前景的信心逐漸動搖。2003年後,在全球景氣轉好以及大陸刻意釋出多項經濟優惠措施協助下,香港經濟開始好轉,2004年的經濟成長率逾8%,其後也持續有不錯的表現。去(2007)年,香港的經濟成長雖較前兩年緩和,但仍達6.4%,失業率也下降為4%,物價上漲尚稱和緩。此外,因財政盈餘增加,港府也於今年3月間宣布若干退稅、減稅及補貼措施,獲得香港各界支持。

 香港經濟表現與大陸經濟發展態勢密不可分。「九七」前,香港的製造業即不斷移往大陸,從而使香港轉為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系。「九七」後,港府對兩地融合的態度更趨積極,除制訂配合大陸「十一五規畫綱要」之實施計畫外,去年也計劃加強與深圳的合作。另,大陸在香港經濟處於低迷之際,陸續對香港釋出多項優惠措施,包括:與香港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開放居民赴港「個人遊」等。去年,雙方亦再次簽訂CEPA「補充協議」;另外,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等跨境基礎建設合作案,也陸續取得重大的進展。兩地經濟更加融合,對香港經濟發展有所裨益,但經濟依賴中國日深,其負面效應亦不容忽視。

 過去曾有輿論質疑經濟「大陸化」可能令香港喪失國際化的特色,減損競爭力、香港對大陸經濟的依賴,恐影響自治空間等。去年以來,若干事例顯示,香港因經濟依賴大陸,已無法避免大陸經濟及政策變動衍生之影響。例如,受到大陸相關勞動法規的實施以及今年初的雪災衝擊,預計將有為數眾多的大陸珠三角地區港商被迫結業。大陸去年曾宣布實施「港股直通車」(准許大陸居民投資香港股市)措施,其後卻又叫停,亦曾造成港股劇幅波動。

 據港府表示,未來四年香港經濟可望每年平均成長4.5%,故對於香港中長期經濟前景有信心。惟香港未來經濟的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除以往指出的人力素質提升、經濟轉型與所謂「邊緣化」危機外,人口老化、貧富差距擴大、空氣污染處理等均屬長期議題。而通貨膨脹壓力升高、澳門旅遊會展業的競爭、兩岸直航進展削弱香港中介功能的憂慮,則是近年陸續浮現的挑戰。

 三、新聞言論自由與返鄉權受損引關切

 過去一年,香港傳媒仍可報導對中國及港府的評論,人們仍可透過遊行抗議中國或港府的作為,法輪功仍可活動。但是在表相下,實質影響已在發生中。香港記者協會在2007年7月發表的2007年香港言論自由年報指出,香港新聞自由雖然仍舊存在,但比十年前倒退。該份報告指出,傳媒過去10年面對三大問題,包括自我審查、特區政府及北京當局引導傳媒,以及一些不投入北京陣營的傳媒遭受杯葛。報告也披露「記協」於2007年初的調查發現,58.4%受訪記者認為香港主權移轉後的新聞自由縮窄。

 中國大陸藉阻礙港人行使返鄉權,企圖迫使泛民主派人士配合北京與港府政策,亦成焦點。在2008年3月「全國政協」開會期間,香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汪明荃以促進泛民主派了解國家發展情況為由,提案建議向沒有回鄉證的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發還證件,此提案亦獲52%的港人支持(明報,2008.3.16)。但最終未獲任何有關單位回覆(香港蘋果日報,2008.3.15)。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劉慧卿亦在5月間提出「奧運及人權與回鄉權」的動議,要求中國當局兌現申辦奧運時的承諾,改善人權,釋放監禁的異議人士,協助不能回鄉人士取得回鄉證。但遭親中陣營議員的杯葛而否決(星島日報,2008.5.2)。

 此外,港府配合中國大陸收緊入境政策,也引發國際關注香港人權自由受損。今年恰逢中國主辦奧運,為確保聖火順利傳遞,香港政府依據北京交付的名單(明報,2008.4.28),拒絕多位外籍人士入境香港。事件令丹麥、法國、英國及加拿大的駐港領事官員,緊急會晤港府保安局局長李少光,要求港府解釋入境政策,因為他們擔心香港自由的入出境政策已受到影響(明報,2008.5.7)。香港記者協會也連同7個國際傳媒相關組織,於5月3日「世界新聞自由日」,前往香港「中聯辦」遞交公開信,指責港府拒絕部分人士入境,已令國際擔憂香港的新聞及民
主自由受損(新報,2008.5.4)。

 四、國際持續投資,關切普選進程

 國際對香港投資環境仍予以肯定。美國傳統基金會發表的經濟自由度排名上,香港已連續第14年全球排名第一。美國時代週刊更以「紐倫港」一詞,將香港與紐約、倫敦共同列入全球化的成功模範。

 國際也關切影響香港經濟表現的政治環境,尤其是全面普選的進程。英國、美國及歐盟都對於香港無法在2012年落實普選感到失望。美國國務院公布的「2007年度各國人權報告」指出,香港政府雖然尊重民眾人權,但核心的人權問題仍然存在,例如香港人仍然無法透過普選方式,選出自己的政府,使得港人選擇政府的權力有限。

 報告指出,雖然全國人大常委會已表示香港在2017年可以普選特首,但是,常委會也曾在2004年否決香港在2007、2008年普選特首和立法會議員,而這原是基本法所允諾的,所以,香港泛民主派仍繼續爭取2012年實施普選。

 歐盟委員會強調,他們支持的是顯著的進展而非漸進落實普選。經濟學人雜誌更以「民主被否定」為題發表評論性文章,批評北京政府阻礙香港盡早實行雙普選,並指香港的民主有名無實,中國政府不喜歡民主在香港生根,以防對國內其他城市起先例作用(香港蘋果日報,2008.1.7)。

 五、陸港關係趨密,人口融合受關注

 陸港互動頻密,人口融合引發的問題益受關注。1982~2007年,中國人民持「單程通行證(簡稱單程證)」赴香港定居之人數累積已逾106萬人,佔2007年底香港總人口的15.2%。在目前香港低生育率的情況下,此類「新移民」(香港輿論對持單程證在港定居人士之通稱)已成為香港新增人口的主要來源之一,其對香港社會、經濟乃至於政治之影響,引發各界關注。

 2007年底香港區議會選舉,香港親中派大勝。香港大學地理系分析各選區人口結構與得票數後發現,在四個單程證「新移民」人口成長率最高的選區,泛民主派的得票數均較上一屆選舉明顯下降,因而推斷:「如果新移民充分利用投票權,可對選舉結果產生很大影響」。

 傳媒擔憂,親中政黨挾豐沛資源,在爭取「新移民」的支持上具優勢,未來泛民主派選情恐每況愈下。香港大學周永新教授認為,單程證「新移民」因屬低教育程度及低收入之階層,會加深香港的貧富兩極化,在香港造成「兩個不同的世界」。有媒體更擔憂,這種貧富兩極化會演變為階級矛盾與衝突,破壞香港社會的和諧。

 六、台港民間往來熱絡,官方關係可望改善

 在2007年,台港雙邊貿易總額逾398億美元,台港目前互為對方之第4大貿易夥伴。兩岸經香港轉口貿易逾241億美元。依據港府統計,2007年台商在港設立地區總部的有28家、設地區辦事處的有155家。在港台商以金融業最重要,目前有16家台資銀行在港設立分行,主要提供大陸台商資金調度服務,另外至少有逾50家台資企業在香港上市。台商利用香港CEPA的情形不多,目前僅製造光碟片的香港台商「精創科技」申請CEPA零關稅優惠;服務業部分,2003年富邦金控併購香港港基銀行,外界認為係台商利用CEPA之具體案例。

 在人員往來方面,估計目前在港長期定居及居留的國人約4萬人;而自1986年至去年底,共有3萬7千餘名港澳人士獲核准在台定居。香港訪台旅客於「九七」後亦逐年増加,近年均逾30萬人次。台灣赴港旅客人數逐年增加,去年已逾300萬人次,為訪港旅客第2位。

 香港民眾也喜歡來台體驗我社會民主多元發展與經濟開放進步之風貌。2008年1月份之立法委員選舉暨3月份之總統副總統選舉期間,共計有逾20個香港觀選團,近500人來台觀選,包括香港政界、學界、媒體記者及大專院校青年學生等各界人士。

 渠等分別造訪各候選人競選總部、觀察造勢晚會、出席選情分析座談會等活動,對台灣的民主選舉與多元面貌有全面的認識與了解,對於台灣的民主成就,團員頗多肯定,並留下深刻印象。

 自2002年起,港府指定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為台港事務專責單位,該局局長林瑞麟於2008年3月於立法會報告時提出,將加強台港交流,作法包括:提高台港工作經費由20萬增加至150萬港幣,擴大邀請我方人員赴港參訪,以及半官方的經濟貿易發展局來台設立辦事處等。

 港府的宣示獲得香港各界支持,尤以我新政府推動兩岸恢復協商後,香港輿論普遍擔心兩岸「三通」後會令香港邊緣化,呼籲港府未雨綢繆的呼聲日益增高,香港第一大黨的親建制政黨「民建聯」不僅首次正式組團來台參訪,還在立法會中提案加強台港關係。期待在台港雙方政府及民間的共同努力下,台港不論在官方互動或民間往來都能有更好的發展。

http://www.southnews.com.tw2008.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