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路電視台政治修理站首頁

璀璨的文學光影:《文學台灣》創刊25周年茶會

連結程式碼:

https://youtu.be/jLGK7CZcWVU

 

推到Plurk  Facebook分享

 

鄭炯明/文學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二〇一五年夏,我主編《笠》創刊五十年特刊《笠之風華》,並在國立臺灣文學館舉行特展。之後,接著整理《文學界》到《文學台灣》一〇〇期,前後約三十五年的資料與活動相片。這是一項繁瑣的工作,幸好我保存的資料尚稱完整,也終於在今年初完成任務。

 回顧這段困厄的日子,雖然大家內心滿懷文學的夢想,但在資源缺乏的情況之下,可說走得非常艱辛與充滿挑戰。一九九六年基金會成立,五年後設立辦公室,使大家對文學的信心更為堅定。我非常感謝《文學台灣》的同仁,讓這份非營利的文學雜誌逐漸成長、茁壯。

 一九八二年《文學界》創刊時,尚未解除戒嚴。有人說:「《文學界》是八〇年代台灣文學的避風港。」為了台灣文學的發展,我們協助葉石濤撰寫、出版《台灣文學史綱》,並積極以建構台灣文學主體性為主要目標。

 我曾在《文學台灣》的創刊號上呼籲:「四十多年的神話已經無法再欺騙人民,絕對的威權統治已然傾圮,荒謬的政治體制正逐漸解體,在這滿希望與危機的一刻,我們呼籲所有的台灣作家,要認清眼前的事實,共同努力來創造屬於台灣人民的文學。」【〈衣帶漸寬終不悔〉】現在,雖然有台灣文學系所的成立與三次的政權輪替,但在國家認同與文化主體性的建構上,仍有漫長的路要走。

 在此,我要感謝一路走來共同攜手努力的夥伴與支持者,因為有你們的參與,讓《文學的光影》顯得更加璀璨與別具意義。


足跡
彭瑞金/《文學台灣》主編

 從《文學界》以來,我們就不是「同仁雜誌」,只有基金會是法人組織。但從《文學界》開始,「我們」已經在文學的場域攜手奮鬥了三十五年,剛好都是我們幾個人、人生的一半歲月。

 「我們」在一起做的事,遠遠超過「同仁」的定義,除了精神領袖葉老(南方編註:葉石濤老師)之外,三十五年,表面上大家都以炯明兄(南方編註:鄭炯明醫師)馬首是瞻,但其實他們夫妻做的是「管家婆」的任務,大概也只有他會把這些點滴在心頭的事,費盡心思,為「我們」保存這些「光影」,謹此致上無盡的謝意。

 我們一起走過的三十五年文學歲月,是否曾經發出亮光,不好由我們自己說,留給文學史家去評斷,我知道炯明兄如是取題的用意是說,我們都曾經把我們人生最菁華的文學歲月投注在這裡,我們投注於此的量能讓我們自己的文學照亮我們自己的心靈,讓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讓我們的人生歲月找到意義,至於是否照亮別人、照亮了什麼人,就不是我們在所計及。

 從《文學界》算起,超過三十五年,從《文學臺灣》算起二十五年,《文學的光影》以有圖為證的方式,為我們逝去的光影留下見證。在我們而言,卻是每一步都是真實踏履的足迹,再次感謝炯明兄的費心,為我們留下這些足迹。

 

●柴山少年安魂曲——致港都的年少時光

http://www.southnews.com.tw/web-tv/00/00395_01.htm

2017.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