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路電視台政治修理站首頁

沒有高雄文學的「高雄文學館」

連結程式碼:

https://youtu.be/yyp57ywlNqI

 

推到Plurk  Facebook分享

 

 「高雄文學館」是在2003年從高雄市立圖書館第二總館轉型的。根據該館官網說明,該館「致力高雄文學的推展工作(含作家資料的蒐集、典藏與展示、各項文學推廣活動的辦理及作家的行銷)」。該館是首座以城市命名的文學館。

 該館在2017年底進行空間改造工程,2018年2月13日重新開館。把原先一樓主題展、二樓作家及著作介紹全部撤除,換上的陳設令人非常錯愕。

 從「高雄文學館」大門進入,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書牆,你可以體會該館所要表現的意象,但是,當你走近仔細一看幾乎會讓你昏倒過去,整面書牆除了部分外文書之外,竟然全部都是中國古籍及中國文學。

 該館這種布置設計根本離譜到了極點,既然該館標舉「高雄文學」,且是全台第一座以城市命名的文學館,卻荒唐地拿中國文學作為它的意象設計,一般市民或許只關心空間舒適與否,但是,看在文化界眼裡確實深感難過、失望。高雄市文化主管部門豈能不痛加檢討?

 該館在一樓隔出一個窄小空間作為主題策展之用,第一檔是「文學的光影」。介紹一群高雄文學人在地紮根創辦的文學雜誌,從《文學界》到《文學台灣》長達二十五年的小小點滴。雜誌名稱不同,卻是同一個團隊所經營,這是一份台灣文學界非常重要的刊物,對於維護台灣文學的命脈與發展貢獻極大,可惜,策展並沒有凸顯出這一點,不可謂不是敗筆。

 一樓的其他空間,則是跟其他圖書館一樣,全部陳列通俗讀物,以一般民眾所喜愛的大眾小說為主,其目的是在吸引民眾進入圖書館、利用圖書館,就充分發揮圖書館的功能而言,並無可非議之處,即使整個書架都是武俠小說、奇幻小說....等等,也無不可,不過,如果全都是舊著而缺乏新著,究竟能夠吸引多少民眾回流,則頗值懷疑。

 二樓原來的作家介紹及著作專區,全部打掉之後變成現在這個布置。書架內容陳列了甚麼呢?又是與高雄文學無關,或至少是與台灣文學無關的中國經典及中國文學。接下來的影視片段有點冗長與無趣,可是,為了「眼見為證」,我們的鏡頭會很快地掃過書架的陳列,讓你真實的感受一下。

 如果你仔細觀賞,就會發現有小部分的台灣文學書籍是被歸類在中國文學類裡。這種情形是台灣所有圖書館(國立台灣文學館除外)最為普遍的現象,黨國統治之下長期留存至今一直都無法改變,大家也習以為常,文化界必須徹底覺醒起來導正啊。

 台灣讀書人、文化人是太謙卑呢?還是被洗腦洗得太嚴重呢?還是根本很少使用乏善可陳的圖書館呢?以至於不察這些現象,或者其實是習以為常而見怪不怪?大家都像被絕對馴服的鹿一樣,依照固化的習慣,到中國史地的分類之下去找台灣史地的書籍嗎?到中國文學分類之下去找「地方文學」的台灣文學?

 台灣讀書人、文化人不要再對文化事務默不作聲,需不需要站出來為台灣主體文化大聲地講講話,就算發發怨言也好啊!文化是世世代代的事,至少必須為自己下一代的文化學習發聲啊!此刻就從導正各地圖書館的錯誤作法做起吧!

 好了,囉嗦了一堆,言歸正傳來看看「高雄文學」。該館拆了高雄作家介紹,卻保留「高雄作家著作專區」。順著招牌看下去,看到的是「台灣文學」,擺的赫然是「中華現代文學大系」,這一大套由余光中掛名總編輯的「大系」,你應該知道是甚麼「大系」了。

 真正屬於台灣文學的書籍,數量上與中國經典、中國文學,確實不成比例,才是「高雄作家著作專區」的大問題。

 回到「高雄文學」,標題說「沒有高雄文學」,是故意誇大,希望大家一起來檢視,「高雄文學館」究竟如何看待高雄文學?如何收藏高雄文學?盡了多少努力了解或認識了多少高雄作家,甚至注意他們的著作,以盡到館藏任務?

 葉石濤全集、鍾理和全集絕對是不可沒有的,而且要有兩套以上,以備借閱,不過,高雄僅有的一部《高雄文學史》卻只有一本,實在不像話。

 我們盡可能地把「高雄文學」的書櫃拍攝下來,你會發現「高雄文學館」自開館以來已經有多少年是在怠惰中度過的,究竟有多少作家是缺漏的?有多少著作是開館後就沒再新添的?這幾年多少高雄作家的新著竟然付之闕如,我們為了存真刻意放慢速度讓大家檢視。

 除了作家自行出版或由出版社發行的著作之外,高雄市政府自己辦的文學獎或文學創作獎助,不同名稱的至少有三個以上,舉辦至今至少也有十年左右,由文化局自行出版,或交由出版社合作發行的,總數更不止五十種之多,結果,請檢視書櫃上擺放的這類著作,竟然也寥寥可數,館藏工作做在哪裡?

 該館在改造工程完成重新開館的新聞稿中說,「除了閱讀空間的重新規劃外,更以文學結合藝術的概念,在文學館一樓大廳設置兩件藝術作品,營造高質感的閱讀氛圍。」這種只重硬體而完全不重視內涵的作法,實在令人難以苟同。

 該館撤掉原本的作家介紹與著作展示的理由是:「原先的作家資料專區笨重、占空間」,請問,撤換為占用超過百分四十空間的中國經典、中國文學,就不「笨重、占空間」了嗎?「高雄文學館」卻不要「高雄作家資料專區」,那還叫做「高雄文學館」嗎?將資料數位化後,就不需要實體展示了,那還需要設館嗎?如此詭辯只是在掩飾主事者的心態與意識而已。

 該館在新聞稿中又說:「館內原先收藏的作家作品、手稿則另設展覽空間,以主題定期換展的方式,提供市民讀者認識更多高雄文學的面貌。」所謂另設展覽空間,就是本影片介紹的那個「文學的光影」的窄小空間,能做甚麼「主題定期換展」?

 說穿了,大幅度縮減高雄文學的空間,不但是背叛原來設館的宗旨,其目的是在進行質變,讓該館轉型為大中國思想傳播的館,而高雄文學則退化成為該館附屬性空間的一部分,高雄市文化界、文學界不能不有所警惕。

 

201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