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路電視台政治修理站首頁

「牡丹社事件」的歷史影響

連結程式碼:

https://youtu.be/d7CLe_oiYdE

 

推到Plurk  Facebook分享

 

 1871年發生在台灣屏東的「牡丹社事件」,當時因語言不通而造成五十四名琉球藩民遭原住民殺害後,被原住民埋葬於屏東縣車城鄉統埔村。1874年(明治七年),日本以此為由出兵攻打恆春半島的原住民,史稱「牡丹社事件」,日軍將領西鄉從道在事件後初次重修舊墳,並於墳前建立墓碑。此事件深深影響了臺灣、琉球、清國與日本四地的近代歷史。

 2018年6月,「台灣、沖繩戰爭記憶交流」團在沖繩的護國寺,發現這裡也有一個該事件的「台灣遭害者之墓」。擔任這次導覽講師的沖縄大學客座教授又吉 盛清,1982年3月台灣舊墳再度重修時,他曾任重修協議會的事務局長;「台灣遭害者之墓」雖然只立了一個碑,不過,據他說,此處卻埋了疑似台灣排灣族人的骨骸。

 根據台灣有關的紀載,牡丹社事件發生在1871年,當時有琉球船民乘兩艘小船由琉球的宮古島要去琉球本島的那霸,中途遭遇大颱風,向西南方飄流至屏東滿州鄉八瑤灣(九棚村),琉球船民因為在海上漂流多日沒有吃東西,所以,他們上岸後就到處找食物,結果來到牡丹鄉高士佛番社,雖然語言不通,但是,排灣族原住民仍然提供食物給他們,並讓他們在高士佛番社住了一晚,後來發生不知原因的誤會,雙方竟然發生衝突,54名琉球船民遭原住民殺害,有12人逃到隔壁庄頭被當地人收留,隔了一段時間就讓他們回到琉球。

 但是,經過兩年多後,日本突然以此為理由,1874年出兵攻打恆春半島的原住民,史稱「牡丹社事件」。  當年被殺害的琉球船民,當地人基於人道精神先將他們就地埋葬,後來再移葬於車城鄉統埔庄。1874年日軍將領西鄉從道於牡丹社事件後初次重修舊墳,並於墳前建立墓碑。   1895年,清國放棄台灣,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時代,這裡的地名叫做「高雄州下車城庄」。1916年車城庄民大幅修築塋城,並於1927年將罹難者姓名刻於碑座柱腳。

 據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於1897年的訪查記錄所載,統埔庄民林阿九及其子林椪獅,當年受託於西鄉都督,每年召集庄民分春秋兩次祭拜琉球藩民之墓。

 1933年日本政府指定為史蹟保存。戰後一直到1979年才又由國民政府內政部明定為第三級古蹟。碑文曾遭毀損及風化模糊,但仍值得保存做為歷史的見證。碑文正面「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中的「大日本」三字不知何年曾遭塗抺,2000年修復。1982年3月再度重修如現況。

 每年琉球遇難家屬後裔都會到這裡祭拜掃墓。2016年,日本沖繩八重山臺灣親善交流協會甚至組了一個龐大的團體來,以日本傳統的祭拜儀式舉行隆重的祭拜。沖繩縣八重山群島位在臺灣東北方,是距離臺灣最近的日本國土,百年來由於地緣關係,與臺灣交流密切。

 

2018.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