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新聞與外電處理建議

本篇目錄 上一篇 下一篇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雖然台灣脫離戰火洗禮已有一段時日,但台灣長期處於惡鄰環伺、虎視眈眈的戰爭陰影下卻也是不爭的事實。一旦世界任何地方發生戰事,新聞媒體常不自主地「抓狂」失去了應有的判斷理智。從十二年前的波斯灣戰爭,到今年三月的美伊戰爭,由於台灣媒體在蓬勃發展之後,國際化與否成為商業競逐的項目之一,發生如此重大的國際新聞,國內媒體當然躍躍欲試、磨刀霍霍,故也紛紛派出採訪記者,且台灣外交情勢困難及中國政治打壓等因素,國內記者僅能「儘可能地」接近戰地進行採訪,企圖能滿足國內新聞台收視群眾「知的權利」。於是,雖戰事於千里之外,國內媒體,尤其電子媒體,竟也烽煙漫漫。

 本章匯集整理專家座談的討論內容,就戰爭新聞與外電處理報導中的台灣觀點、戰情臆測、軍事記者的專業素養與媒體和軍方互動、戰爭新聞綜藝化等議題進行探討,分別陳述如下:

 壹、戰爭新聞報導中的觀點探討

 根據賴至巧於2003年的研究結果指出,媒介的新聞價值與報導角度提供了閱聽人詮釋的框架,尤其在閱聽人對於國際事務缺乏親身參與的情況下,媒介的議題設定效果也就充份發揮。國際新聞在國內媒體並不受重視,國際新聞記者缺乏,長期依賴西方通訊社為消息來源。當國際新聞流通被西方媒體壟斷時,國際新聞所建構出的「真實」,國際新聞所塑造的「他者」形象,以及國際新聞當中負載的意識型態,幾乎完全反映了西方中心的價值觀(賴至巧,2003)。而林美惠的研究也指出就質而言,我國國際新聞與美國國際新聞無論在選材、消息來源、報導角度,幾乎是相同的(林美惠,1987)。

 而學術上觀察國內媒體如何報導戰爭新聞的相關研究,總結來看,均發現確實仍有傳播帝國主義的現象,也就是從美國角度出發的報導比例明顯較多,在新聞來源上仍然相當仰賴西方通訊社。(李佩味,2002)。此外,新聞報導的數量太多,確有浮濫之嫌,而國內新聞界對國外新聞媒體之依賴(包括外國通訊社及國外報章雜誌之新聞評論),亦緣於國內國際新聞報導在客觀條件上的缺乏,實無法避免(陳淑娟,1993)。再者,電視台消息來源近似,使得電視國際新聞報導內容的雷同性大為提高,不僅形成資源的浪費,而且有違所謂「意見自由市場」的原則(陳馥綺,1992)。

 此次波灣戰爭,國內各台均大量引用外電報導,相較以往單一的美國觀點,這次戰中報導的外電的來源卻較以往為多元,像有法國的TV5;中東半島電視;甚至於中國中央電視台的觀點也在台灣的電視新聞報導中被完整轉述,而上述的唯美獨尊的研究結果是否也能在這次波灣戰爭的報導中得到印證?從代表傳播學生鬥陣(簡稱傳學鬥)參與此次座談會的盧永山先生,公佈了他們於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後的第3天,也就是3月22日至28日,針對國內無線和有線電視台(台視、中視、民視、TVBS、東森、中天)晚上7點到8點的新聞監看研究結果中他們認為:

 各電視台處理戰爭新聞的觀點之單一、視野之薄弱,令人驚訝不已。立場極為親美、親英,這不只是新聞畫面的取得已有所偏頗,例如,大量倚重CNN、美聯社、路透社,還包括詮釋新聞的角度、編排流程、甚至細至主播的口氣、新聞標題,幾乎都站在美英這一邊。例如,東森就用「直搗巴格達」、聯軍在伊南遭遇抵抗時「聯軍最後的苦戰」這種字眼下標。

 電視台這樣的表現幾乎形同於美英政府或媒體的傳聲筒,別人餵什麼,你就吃什麼。美國政府在這次戰爭中對媒體的操控極為明顯,美國電視台表現出來的狂熱愛國主義,使他們的新聞詮釋早已有所偏頗。國內各電視台怎可對此不加反省?

 由此可知,儘管媒體處理新聞的沉痾依舊,但此次波灣戰爭新聞可說是一項革命,因為1991年第一次波灣戰爭時,全世界想對這場戰爭有進一步的瞭解,幾乎僅有美國的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可供參考,但12年後的這場戰爭不僅有CNN在內的美國個大電視網,也有代表阿拉伯世界觀點的「半島電視台」。台灣的媒體除直接與半島電視台合作播送幾乎一刀未剪的畫面外,其他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布達比電視台、法國的第五電視台與德國DWTV等,台灣媒體也競相與之合作,甚至到了戰爭後期,還有國內電視台「直播」伊拉克國營電視台的畫面(胡元輝,2003)與中國中央電視台的畫面,令人匪夷所思。因此與會專家陳清河教授認為媒體雖有朝向多元方向呈現各國觀點但仍需努力:
媒體的競爭,導致我們過去所謂的CNN觀點已經被解構,因此有些電視台會去跟半島電視台結合,有些電視台會跟德國和法國結合,至少我們突破了美國的觀點。我之所以覺得突破美國觀點的原因,主要在於我們的新聞機構、新聞媒體已經認知到必須要有重視多元化的聲音和資訊的傳遞。

 不過,盧永山認為媒體不單是在平衡,且在多元觀點上,仍有改進的空間:

 各電視台還是很努力開發其他的新聞來源,例如,中天使用半島電視台的畫面,東森用法國電視台的畫面,各電視台派遣記者至前線等,但與CNN、美聯社、路透社的畫面相比,這些只是小巫而已。

 此外,電視台缺乏的不是畫面,而是缺乏對戰爭的脈絡的理解,例如,美國究竟為何要發動這場戰爭,海珊政權為何會崛起,美國對海珊的三項指控成不成立、反國為何要反戰等等。因此,除了觀點偏頗,各電視台處理戰爭新聞的另一項缺失就是視野不足,缺乏對歷史脈絡的了解;這種去脈絡化的處理方式,很可能幫美英政府發動戰爭的行為合理化,而不是挑戰它。

 這項缺失,我們認為與電視台不用功有關,也與台灣政府、學界過去以來過於親美,忽視中東、伊斯蘭世界有關。試問哪家電視台成立研究團隊,處理分析類似伊拉克戰爭這麼重大的事件?哪個記者去戰地前對伊拉克問題、中東局勢做過功課?另外,印象中,各電視台唯一呈現稍微對立的觀點,就是請有中東經驗的政大阿語系系主任利傳田,來分析中東局勢及伊拉克。可是全台灣好像就只有那麼一個比較站在伊拉克那邊的利傳田,電視台邀請的其他學者、戰略專家幾乎一面倒向美英,就連政府也宣誓與美英站在同一邊。

 各家電視台或許會為自己脫罪說:「因為政府親美,學界又找不到可以提供不同觀點的人,所以我們的觀點當然就會親美,而有所偏頗哦!」這樣的說法只是一種懶惰的藉口。

 至於此次報導中,有無呈現台灣對這場國際戰爭的本國觀點?與會專家蘇進強表示台灣觀點非常有限:

 新聞呈現真實,也呈現觀點。這一次的美伊戰爭也很明顯的看到,因為透過媒體多元的轉播,讓戰爭走入每一個家庭客廳,讓全球六十億的人都能夠身歷其境,也因此讓整個戰爭好像跟每一個人的關係都非常的密切。不過遺憾的是,就算是有台灣觀點也非常有限。

本篇目錄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