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內容分析 2003年5月

本篇目錄 上一篇 下一篇

 第四章 結論 

 五月份的電視觀察與四月份的統計結果相較不遠,仍舊是重大新聞主導議題走向,只是排擠效應更為明顯。因美伊戰爭之故,四月份的重大新聞仍以國際新聞為主,其他新聞等而次之,而五月份則因SARS蔓延,醫藥新聞比重高居榜首,應是因SARS疫情與閱聽大眾有切身關係之故,且由本研究中第三章的研究結果顯示,即使媒體在五月份報導了其他類別的新聞,多半也會與SARS議題相結合。至於消息來源的出處,根據本研究觀察可知,普羅大眾的意見多過民意代表、政黨(政治新聞多引用的新聞來源),也應與民眾在抗煞期間關心自身健康遠較其他種類新聞之故。

 而媒體報導新聞的整體表現,新聞重心依舊是重北輕南;只不過南、北新聞類型不同。北部新聞多偏重政治、經濟、體育、司法、醫藥等新聞,南部新聞則多側重地方新聞。原因有二:一是中央政府機關多位在北部,採訪容易且重點較多且集中。其二是因媒體生態以大台北地區的人力配置最多,記者常會因地利之便,就近在大台北地區訪問學者、專家與民眾的原因。

 至於南部的新聞多以教、科、文、生態及其他社會新聞等為多,由此可知其他縣市多以民間習俗、藝文活動或是自然生態新聞較受編輯台重視。至於其他社會新聞,過去在大台北地區以取締酒駕或是車禍事件居多,然而SARS期間,可能因媒體為採訪SARS新聞而調動人力,故使其他縣市的社會事件得以浮上檯面。

 另外,電子媒體的社會功能,仍以守望這項公共益利最多。但遺憾的是,仍發現有記者失職未盡查證之責,同時我們依然發現有主播和記者,會以臆測及煽情的方式報導新聞,且夾敘夾議的情形相當普遍。

 在本研究於這次報告中,我們想提出兩個思考方向:

  壹、窄化的世界觀與媒體帝國的核心價值觀。 

 Lazarsfeld曾主張媒體具有建構閱聽人腦海中現實社會圖像之功能,而其後的學者Gerbner於涵化理論中,更明白地指出電視媒體是一種社會化的工具,所報導的內容可以建構閱聽人的世界觀。在近幾世紀盛行的議題設定理論之中心思想也是宣稱媒介的新聞價值與報導角度提供了閱聽人詮釋的框架,尤其在閱聽人缺乏親身參與的事務下,媒介的議題設定效果更能充份發揮。

 由本研究的統計結果可知,在158則的國際新聞中,以美國新聞最多,日本次之、歐洲、加拿大、澳洲等地隨之在後,但第三世界的消息付之闕如。至於新聞中所傳達的內容多半是這些國家的價值觀,例如藝術展覽、體育競賽與國際政策等。因此國人的世界觀受媒體的影響侷限於媒體強權,對其他國家事務與文化一無所知。

 探討對新聞事件的詮釋權,檢示國內電子媒體的駐外特派屈指可數,且地點過於集中(只集中在美國、日本或中國等地),甚至有些電視台壓根沒有駐外記者,全憑國際通訊社(如美國的CNN、英國路透社、日本的NHK等)的資訊來報導新聞。雖然在今年三月份中天電視台首次與伊斯蘭世界的半島電視台合作,但根據本基金系統抽樣觀察的新聞結果看來,半島電視台所提供的新聞影片,除報導美伊第二次波灣戰爭新聞有被國內媒體採用外,並沒有任何一則有所謂伊斯蘭觀點的國際新聞受到國內各媒體青睞。

 由此可知,國際新聞的詮釋權操控在少數幾家國際通訊社手中(CNN、路透社、美聯社、NHK、法新社等),而他們所代表的卻是媒體強權的國家利益與意識型態。也就是說當國際新聞詮釋被少數且單一的優勢媒體所壟斷時,國際新聞所建構的現象,幾乎就等同於這些媒體帝國的核心價值。

  貳、「獨家」新聞淪於政治武器。 

 傳播學者Gans把消息來源與記者的互動比喻成跳探戈,時而緊密,時而疏離,然而消息來源提供訊息者,亦或是記者與消息來源的友好互動,是魚幫水、水幫魚的關係的。消息來源利用媒體打擊異己時有所聞,因此媒體在處理新聞時,只有確實報導與小心查證,才不致淪為傀儡進而形成公害。

 本研究於五月份的電視觀察中發現有些揭露弊端的獨家新聞,記者在採訪消息來源時採取嚴密的保護措施,不但變音並打上馬賽克,但對被指控的一方卻沒有安排任何平衡報導。若這則獨家的消息為有心人蓄意的捏造放話 ,那媒體豈不淪為攻詰他人的武器?特別是在SARS疫情肆虐的五月,此種無查證、無兩造平衡報導的新聞氾濫,造成閱聽大眾恐慌、社會幾近失序、政府士氣受挫、國際形象受損等負面功能,這應是媒體在報導之時所始料未及的吧?本研究認為這些不負責任、嚴重失格的媒體應受閱聽大眾的嚴正審判。

本篇目錄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