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專題首頁陳茂雄目錄  1

2008大選勝負取決於馬、謝的差別

 在政論節目中不少人主張臺灣沒有中性選民,他們認定所謂中性選民就是不參與投票的人,參與投票就不是中性選民,這是很大的誤會。

 所謂中性選民,是支持藍營或綠營沒有既定立場的人,將票投給哪邊要等到候選人出現才明朗,有人甚至到投票日才做決定。中性選民佔了公民五成以上,事實上,無條件支持藍營或綠營的選民加起來還不到五成。中性選民大部分被人脈網羅,而人脈藍營遠比綠營強,所以,地方選舉藍營佔盡優勢,可是,全國性選舉人脈的影響力降低,中性選民的走向會被其他因素所左右。

 有人誤以為政治主張走中間路線容易吸收中性選民,謝長廷與馬英九都有這一種想法,所以,政治主張一直往中間靠;事實上,目前政治主張走中間路線並不能吸收中性選民,因為意識形態嚴重對立,中間路線已失去空間。

 中間路線走得最成功的,是在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時的李前總統,李前總統走中間路線並不是他自己選擇的,而是被推擠出來的。當時,林洋港與陳履安代表統派,彭明敏代表獨派,當時統派抨擊李前總統為「臺獨」,而獨派認定李前總統是「統派」,雙方這麼一推擠,李前總統變成既不是「統派」,也不是「獨派」,因而很自然的佔了中間路線的版圖,再利用龐大的人脈吸收中性選民,因而獨得百分之五十四的選票。

 二○○○年的總統大選,連戰雖然也佔了中間路線的政治版圖,可是,宋楚瑜是政壇高手,挖走了中國國民黨大部分樁腳,擊破其人脈,中間路線因而萎縮。二○○四年的總統大選,變成扁呂配與連宋配的對決,由於二二八手護臺灣的活動捲起相當大的聲勢,使原來預定走新中間路線的陳總統改走強烈的本土路線,中間路線因而瓦解。二○○八年的總統大選,可以預估還是藍、綠對決,沒有中間路線的空間,雖然謝長廷與馬英九都試圖往中間靠,可是,被藍、綠雙方的基本教義派拉住。

 二○○八年的總統大選,藍、綠雙方的決戰點還是在於中性選民;藍營的優勢在於人脈,可是,他們背了兩個大包袱,第一個大包袱是以前的舊國民黨壓迫臺灣人,而目前的中國國民黨又難與舊國民黨切割。第二個大包袱是對岸政權打壓臺灣,使臺灣人相當厭惡對岸政權,而多數臺灣人認定中國國民黨親對岸政權。

 馬英九要切割舊國民黨與對岸政權相當不容易,他的決勝點是在提升與謝長廷的同質性,如此可降低意識形態的對立,再利用強而有力的人脈吸收中性選民。謝長廷正好相反,必須切割馬英九,同質性越低越好,激起意識形態的對立才能擊破中國國民黨的人脈,獲得中性選民的支持。

 若是謝長廷與馬英九的同質性提高,那二○○八年馬英九就很容易取得總統寶座。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