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陳茂雄目錄  1

政黨對決易,和解共生難

 綠營社團本來預定號召十萬人上街頭嗆馬,剛好發生匯款疑案,民進黨士氣跌到谷底,曾經考慮暫停嗆馬活動。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八月三十號當天到場的人遠比預估的多,雖然整個活動與陳前總統切割,但由群眾的心聲可以理解,群眾所以倍增乃藍營政治人物及親藍媒體過度攻擊匯款疑案所造成的反撲。

 從黨外時期到民進黨時代,綠營的群眾運動都有明確的主題,例如逼退萬年國會以及推動人民直選總統等,並不是以「民主運動」的籠統主題來號召群眾,這一次八三○群眾運動的主題則不夠鮮明。反而由台聯推動的八二○群眾運動有鮮明的主題,就是反對十二吋晶圓登陸以及投資上限鬆綁,照理說參加的人應該很多,事實正好相反,出席的群眾只有八三○群眾運動的百分之一。

 依綠營的慣例,群眾應該參加八二○的活動,可是,這一次打破慣例,八三○的群眾運動並不是追求主題,而是形成政黨的對決,群眾運動真正的靈魂是反國民黨。台聯是小黨,不能代表綠營,更不能成為反國民黨的主流,所以,參加八二○的群眾並不多。

 政黨嚴重對立並非國家之福,它會造成社會動盪不安。李前總統執政時期,國民黨國會議員席次遠多於在野黨,可是,李前總統還是盡量與在野黨溝通,甚至於幫助在野黨。民進黨也有適當的回饋,一九九○年李前總統任命行政院長時,國民黨非主流派抵制連戰,幸好有民進黨暗助,連戰才順利過關。在野黨的立場當然要投反對票,可是,民進黨只出席三分之一立委進場投反對票,使連戰順利通過門檻。當時的門檻是出席立委的二分之一,不是全體立委的二分之一,民進黨減少出席人數就等於降低連戰過關的門檻。

 民進黨執政初期,曾經規劃與國民黨和解,只因為朝小野大,和解乃觸礁,只有大黨才有能力主導和解。國民黨再度執政之後,馬總統也曾經規劃和解共生的路線,可是,面對鷹派的反對。正好碰上經濟不景氣,天災連連,馬總統的民意支持度跌到谷底,逼使他向鷹派傾斜。這一次匯款疑案等於幫了馬總統的大忙,民進黨的氣勢瓦解就等於馬總統的氣勢回升,只是國民黨鷹派過度追擊陳前總統,促使民進黨的氣勢再度凝聚,也形成政黨對峙的局面。

 和解路線容易穩住中性選民,國民黨目前走鷹派路線,已失去大黨的格局。馬政府不只要面對在野黨的杯葛,還遭受內部各勢力的掣肘。以前國民黨是以黨領政,下野之後已無政可領,馬總統上台之後,黨政之間還未找到平衡點。黨內都擺不平,當然沒有那一份心力找在野黨和解。

 國民黨內部有和解高手,只是他們不懂得去請益就是。當年高雄市議會議長陳田錨是國民黨中常委,可是,他與民進黨籍的議員關係相當密切。民進黨(當時是在野黨)議員鬧歸鬧,但都不會超越議長的紅線,這與民進黨的立委暗助李前總統有異曲同工之妙。

 國民黨鷹派若是真正要穩定國民黨的政治版圖,就不要阻礙馬總統的和解共生,不過,這一點相當難,能接受和解共生就不是鷹派。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8.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