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李登輝首頁HOT新聞 

南方快報首頁  新聞快訊   2003.01.03
 

國家21世紀發展總目標/群策會

伍、創造整體經濟的新境界

 二十一世紀台灣的經濟發展,不是要以原來的發展方向勉強去突破它所遭遇的極限,而是要在新的國際經濟情勢下,找出新的方向和目標:提高生活品質讓人民可以真正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促使產業邁向知識化而在國際上建立獨特的競爭力;以公平、誠實、多元化的原則來塑造台灣的新經濟文明。我們不要做東方的瑞士,我們希望有一天,有很多國家會想要成為西方的台灣、或中南美的台灣。

質量俱變的國際新情勢

 二十世紀的後期,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進行,這也將是衝擊二十一世紀各國經濟最主要的變化趨勢。而我國的經濟面對比一般國家更劇烈的質變與量變,因此經濟發展的策略有必要做大幅的修訂。

最近更新目錄

(http://www.southnews.com.tw)

 

 在1980年代之前,大多數開發中國家都不願積極加入國際經濟的競爭與合作,只有台灣、香港、南韓、新加坡等亞洲四小龍採取擴張出口的政策,因此,當時的國際市場中,四小龍的工資不僅最低,且遠低於先進國。憑著這股成本的優勢,四小龍逐漸成為先進國家產品的製造國。然而,現在絕大部分開發中國家都想加入國際競爭,台灣面臨的競爭對手大幅增加。這是量上的變化。

 另一方面,我國過去賴以競爭的低工資成本,也隨著長期的政經發展而喪失了在國際間競爭的條件。現在台灣的工資和平均所得已比一般開發中國家高十倍以上,在國際競爭中,台灣已成為高工資的國家,於是低工資國家開始搶走我們的產業,就像以前我們搶走先進國家的產業一樣。這是經濟情勢上一個很大的質變。

 更進一步來看,除了生產成本的因素外,隨著國際經濟往來更自由化,資金、技術、企業組織、以及資訊在國際上的流通非常方便。過去我們主要是藉商品貿易的往來,進行國際經貿合作,只是搶奪先進國家的生產,現在,開發中國家不僅憑其低工資搶走我們的生產和市場,還把我們的資金、技術、和企業都吸引過去。因此,我們現在所面對的產業被替代化或空洞化,其危險及嚴重性遠大於當年的先進國家。

 量變和質變互相影響加乘,使得威脅再進一步擴大。當年四小龍人口不到先進國家的十分之一。先進國家市場對我們而言幾乎是無限的大,我們以低工資的優勢,只要認真把產品生產出來,幾乎就不怕沒有市場,可以說是處於「只要拚就會嬴」的地位。因此,我們很快就達到充分就業,工資及所得快速上昇,所得分配也因而變得相當平均。這就是台灣的經濟奇蹟或東亞經濟奇蹟的基本背景。四小龍的經濟奇蹟在這樣的基本情勢上不太能撼動先進國家。

 然而目前開發中國家,人口在當年四小龍的百倍以上,而高所得國家的人口卻所增不多,世界市場變成開發中國家人口大於先進國家七倍以上。這個數量上的變化使開發中國家每個人平均能利用的國際機會只有以往的幾十分之一,他們發展的潛力因此勢必將遠不如當年的四小龍。

 反過來看,高所得國家每人平均受到的競爭壓力則幾十倍於以往。過去我們面對的世界市場是,高所得國家人口多而四小龍人口少,因此四小龍的工資被拉上去。現在則是開發中國家人口遠高於高所得國家,結果必定是已開發國家的工資被拉下來。國際市場上,勞力密集產品大量增加,已使其價格節節下降,並且還造成全球性的通貨緊縮,這正是這種變化的先兆。

 由於技術上的限制,開發中國家尚無法立即全面替代高所得國家的產品,於是就會先從中技術國家的產品開始取而代之。國際經濟情勢的變化已經對我國相當不利,再加上開發中國家中相對發展較快的中國和東南亞各國,恰在我國附近。因為語言和人脈關係接近,對我國的產業及資源有更大的吸引力。於是,在這場國際產業變化及爭奪資源的競爭中,我國可以說首當其衝。

 面對完全不同的國際經濟情勢與結構,如果還停留在過去的思維、延用以前的發展策略,台灣的經濟發展想要突破現況,是相當困難的。也因此,若干人士由於無法跳脫過去的舊思維及成長模式,因而對台灣的前途感到悲觀,甚至認為中國那類開發中的國家才有前途。其實,若能善用我們已經累積的大量、多元的資源,確切掌握國際經濟的新情勢,採取正確的方向、有效的策略,現在才是我們成為富裕幸福的已開發國家的新起點。

創造新而可行的經濟發展策略

 創造廿一世紀台灣整體經濟發展的新境界,必須認真思考一套可行的發展策略,舉國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實現。以下是我們應該努力的主要目標。

 一、建設優質的生活環境

 過去台灣的建設忽略整體規劃,只強調經濟開發,缺乏以生活品質與美化自然環境為目標的永續發展觀點。現在國民所得增加,生活水準大幅提高,我們應努力讓台灣擁有更清朗的天空、美麗的大地、青翠的樹林、澄澈的河流,才能讓人民享受到經濟成長所帶來的生活品質提升,並能吸引更多國內外人才在台灣工作。

 二、建立生產、休閒與生態三者結合的現代農業

 台灣具有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物種多達二十萬,幾乎與全歐洲相當,比鄰國日本、韓國多出好幾倍,其中約25%是其他國家所無的台灣特有種,只可惜過去未充分發揮我們的特色。為因應全球化及加入WTO的國際競爭以及解決過去對生活、生態環境的忽視所衍生的問題,新世紀台灣農業的發展方向,在於建立一個生產、休閒與生態結合的現代農業,供應國內外市場高品質農產品,並展現台灣歷史文化的特色,使許多鄉村成為自然而美麗的地方,吸引國內與國際觀光和休閒活動。

 三、保持並繼續開發世界先進的高科技產業

 過去十五年間,台灣的產業快速升級,高科技產品佔出口的比重由1986年的27%上升到2001年的54%。 2001年台灣產品群佔世界第一的有晶圓代工、筆記型電腦等18種;台灣在美國獲准的專利數高居世界第四位,僅次於美、日、德;如以每百萬人口的專利核准數比較,則台灣是僅次於美國,為世界第二位,超過日本及西歐工業先進國家。這顯示我國在高科技及知識經濟方面已有相當強的基礎,應該在這基礎上繼續推動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我國更已是全球電子資訊業的領導國家之一,除了應加強基礎和尖端技術的研發,更應將產品和技術運用到更多產品,以擴大相關領域中我國居於領先地位之範圍。

 四、結合文化創意與高科技,再造傳統產業

 人類的食、衣、住、行,永遠離不開傳統產業。但是我國的傳統產業以往以出口為導向,在出口競爭力下降後即大量外移或放棄生產,未能像其他先進國家的傳統產業,在原有的基礎上升級,實在很可惜。傳統產業若與現代科技結合即可大幅提高其附加價值,而且亦可吸收大量的勞力。傳統產業萎縮則容易帶來失業。因此,我們應以創新的經營模式來輔導傳統產業升級及轉型。

 一種升級方式是與文化或創意結合,結合傳統文化,或創造新的設計,以使產品多樣化。另一種升級方式是與現代科技結合,藉由自動化、高科技化,產品高級化及差異化等方式,提升傳統產業的品質,推陳出新,開發新產品、新服務。此外,亦可結合國內外台商發展行銷及全球運籌能力,並建立自己的品牌。

 五、引進國外投資,提升服務業品質

 一個國家所得提高之後,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必會提高。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主要獲利來源更轉為研發和行銷,製造業與服務業更難區隔。各種產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全球競爭中若要有更好的發展,也需要金融、法律、行銷、全球運籌、資訊,以及研發設計等方面的服務來支援。

 另外,人民要有高的生活品質也要有高品質的醫療、照顧、休閒、旅遊等服務業。目前我國的這些服務業的品質仍不符合開發國家的水準,甚至存在一些困難。因此,我們除了要努力提升各類服務業的品質,並要積極吸引國外服務業來台投資經營,吸取其管理及服務的知識經驗,並使服務業能和其他產業結合,形成強大的整體競爭體系。

 六、建構社會安全網,分享知識經濟的利益

 廿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社會的特徵是,一方面使勇於冒險、富有創意的人更容易利用知識獲取巨額利潤;另一方面,由於愈來愈多的民間企業及政府部門利用網路以改善效率,降低成本,使得不善或無法使用網路資源和數位科技的人,無法分享科技進步的利益而成為弱勢者,形成了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

 數位落差所造成的貧富差距的級距與速度都遠比過去非數位化的時代快速,如何避免這種快速的貧富差距兩極化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是政府、企業及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們必須建構一個完整周延的社會安全網,以妥善降低貧富不均的衝擊,政府也要加強資訊基礎建設,提高網路設備普及率,使民眾容易接觸並使用數位化資訊,以避免數位落差擴大。此外,政府亦應加強促進旅遊、照顧等內需型產業的發展,以提供低技術工人更多的工作機會,降低失業及所得分配惡化的壓力。

 七、政府要以合理成本提供優質公共財

 在全球化的世界,許多資源和企業都可以在國際間自由流通,只有公共建設及一些所謂非貿易財不能在國際間移動。於是各種可以流通的資源會移到不能移動之資源較好或較便宜的地方,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於是,這些非貿易財乃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根本要素。

 如果一個國家的公共建設、法令制度、行政效率、社會秩序、生活環境、交通、治安、土地、水電供應、經濟穩定性以及關聯產業體系都相當完備健全,則不僅本國產業有很好的環境發展,外國的人才、資金、技術、以及企業都會自動移過來。

 而,這些非貿易財絕大部分是必須由政府來提供或規劃的,也因此政府的效能將成為國家競爭最重要的因素。政府必須透過憲政改革、教育改革、財政改革、金融改革、司法改革、行政革新、國土規劃、擴大公共建設,以及加強行政治理等等的努力,才能真正提升國家的競爭力。

 八、積極協助開發中國家並結合先進國家

 國際經濟合作是必走的路。對開發中國家,我們要伸出友善的手,和他們分享從貧窮邁向均富的台灣經驗,並提供有利於經濟繁榮的協助。但應該注意,避免我國業者因為利用開發中國家的低工資而擔誤了產業升級,更應審慎防範中國及其他開發中國家以不公平競爭的手段吸走我國太多產業。

 對於先進國家,我們更要積極加強合作,吸引其資金、技術、管理技能。在台灣經濟國際化的路上,企業必須藉由國際佈局走出去,也需要吸引國際的資金、企業走進來。台灣的企業及人民在國內、外都必須具備語言及數位溝通的能力及競爭力,如此整體的產業及經濟,方得以立足於全球化的趨勢之中。

 在國際經濟組織中,台灣應該加強表達意見、積極貢獻,並設法參加更多的國際組織。另外,與美、日、東協等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亦應列為拓展經濟對外關係的優先課題。

 九、發展互相支援,勞雇一體的台灣企業文化

 台灣過去五十年的中小企業經驗,其實已建立了一種創新而優質的合作生產機制。台灣中小企業的經營模式,可以稱之為一種「新文明」,彼此相互支援並又同時互相競爭,產業內發展出互為衛星的避險作業,形成一種具高度彈性的「裝配文化」,這是台灣成功的重要關鍵。這個「台灣煉金術」的精華,正是全世界四十億生活在開發中國家的人民,最迫切需要的知識經濟,我們應加以發揚光大。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取代資本和勞力而成為企業最主要的要素,傳統的勞資關係已面臨調整,企業組織應著重在讓員工的知識發揮最大的作用,並得到應有的報酬,走向由知識人才投資、入股、並參與經營的方式。

 我國的所得水準已經提高,物質消費也不輸先進國家。因此,人民在消費上應自我提升,走向精緻文化的生活。工作及經營的心態要提升:守法、講究品質、多樣化,還要追求更高層次,以全人類為念的胸懷格局,而不是只一味壓低成本、惡性競爭,或追求獨佔暴利。

 面對所得分配可能亟劇惡化,社會應發揮更多的公德心、愛心、以及奉獻的精神。非營利組織的活潑運作和義工的大量投入,將和營利事業在社會中受的重視及佔的比重一樣重要。

 二十一世紀台灣的經濟發展,除了追求利潤、效益之外,更應提高層次,追求社會共享、精神文明提升,邁向富裕幸福的經濟、文化生活。結合東方人道慈悲的精神,以及西方理性民主的文化,塑造台灣公平、精緻、多元的新文明。

 

//www.southnews.com.tw)

(http//www.southnews.com.tw)

©Copyright 2000.08 - Southnews.

回上頁